从中苏合营到收回国有,再到为国还债,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矿山股份企业,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树立起了中国人自强不息、打破国际垄断的缩影,凝聚华夏精神的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中苏合营 为国而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中国主要领导人与苏联大使罗申频繁接触。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第一次踏上苏联国土,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访问。当晚6点,他与斯大林开始首次会谈,就提出“必须解决贸易问题,特别是苏联和新疆之间的贸易问题。”

      斯大林则表示出对中国新疆矿藏资源开采的极大兴趣。毛主席与斯大林一拍即合,恢复和发展新疆经济贸易的大致框架确定下来,并决定:在新疆创办金属、石油、民用航空三个合营公司。中苏双方单独签订一个关于新疆贸易的协定,协定以中国中央政府的名义签署,并由中国的中央政府负责。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到达莫斯科。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全权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率先挂牌成立。3月27日,中苏双方签订《关于在新疆创办苏中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议书》。

      根据该协议,“苏中金属”股份公司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地区普查、勘探、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而成立。协议规定公司的股份资本为2800万卢布,双方股份额均等。苏方作为公司资本投入的有房屋、建筑物、设备、运输工具、地质勘探工作的费用、材料及其他商品物质价值,总计1400万卢布。中方作为公司资本投入的有新疆地区为开采和加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所必须的土地地段以及工业设施和任务所必须的建筑材料,总值为1400万卢布。根据苏联和中国政府交换的照会,公司的股份资本增加到10000万卢布,每一方的资本为5000万卢布。

通力合作 短暂发展

      1950年12月30日,“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在新疆伊宁宣告成立,并建立了阿山矿管处。这家新中国诞生以来最早的股份公司之一,也是新中国矿山企业第一家“股份合资”,被誉为“共和国有色长子”、“新中国有色工业的摇篮”。

阿山矿管处可可托海全貌

       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很快走上了正常轨道。借助苏联的技术装备,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公司在新疆进行了广泛的地质勘查,新发现了新疆省有色及稀有金属资源,探明了主要矿产的储藏量及其开采价值。

      1952年夏季,总公司由伊犁迁到乌鲁木齐,又组建了可可托海矿管处、喀什矿管处、阿勒泰矿、卡山奇矿、伊犁地质勘探队等企事业单位,公司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生产建设全面展开。据1955年2月23日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向国内的报告,1951-1954年,中苏金属公司的年总产值为12779.35万卢布,生产绿柱石精矿4381吨,锂辉石精矿13113吨。

苏联专家和中方工作人员讨论生产事宜

      然而,中苏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日益显现。虽然苏方很乐意建立合资合作企业,但考虑到新疆基础条件太差、各方面能力有限,苏方认为最好把合资的钢铁厂、炼油厂、纺织厂等大型企业建在靠近边界的苏联一侧;合资合作开釆石油和铁矿,由苏联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土地、油田和矿山,中方负责提供劳力开采,把生产的原油和矿石运到苏联冶炼加工……

苏联专家在矿区

      历经中苏经营管理的矛盾和国际上“苏联吞并新疆”的争议后,1954年10月,接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职务的赫鲁晓夫作为送给新中国建国五周年的一个大礼包,把4个股份公司的股份全部出售给了中国。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苏联撤出合营公司,苏方股份移交我国。“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改名为“新疆有色金属公司”。

      1955年1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我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又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1955年1月1日,中苏金属公司交接仪式,当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还是马林科夫

      1958年8月30日,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发布产品代号及厂矿代字命令,规定绿柱石(铍)为“1号产品”,锂辉石为“2号产品”,钽铌石为“3号产品”,可可托海矿管处为“111矿”。

 走向下滑 巨大贡献 

      1958年,我国开始了“大跃进”,全国大炼钢铁。新疆自治区为了全力保钢,于1958年底将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和八一钢铁等冶金企业合并,后更名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从此投资方向、工作重点大部转移到钢铁生产方面。虽然主观上仍想使有色金属工业继续扩大发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疆的有色金属工业,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新疆的有色和稀有金属生产,从1958年到1961年间,仍然保持了一段旺盛的活力,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60年,由于中苏交恶,中国决定加速偿还欠苏债务,可可托海矿区展开了“保出口大会战”,国家要求新疆大量生产铍、锂等稀有金属对苏出口。那时,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矿区的职工们,在极度困难的生活条件下,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感,每天在风雪中坚持10余小时的劳动,全力以赴保出口,终于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为还清苏联债务做出了努力。那时,苏联正在大力发展原子工业与核武器,对铍、锂等稀有金属的需求量很大很迫切。我国在还清债务之后,于1962年底停止了对苏出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四化”建设的兴起,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工业获得了新的生机。2002年,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转变为新疆有色集团公司。近几年来,新疆有色金属工业从封闭状态中脱颖而出,在“推广稀有,大搞有色”的方针指引下,增加了产品品种,扩大了国内外销售市场,为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的大发展闯出了新路,出现了开拓前进的新形势。


      2018年12月17日,新疆有色集团以“可可托海矿务局”名义申报的“三号脉”等8处工业遗产项目,荣获“国家工业遗产”殊荣,成为新疆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

采编:王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