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素产品是冶金、化工、机械等领域所需的重要耗材之一,但旧中国炭素生产几乎是一片空白。我国炭素工业起步于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吉林炭素厂。1955年建成投产的吉林炭素厂,是中国第一家炭素生产企业,享有中国炭素工业摇篮的美誉,其成长见证了共和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为新中国的炭素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党中央、政务院决定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建立一个完整的铝工业系统,在吉林兴建为制铝工业生产底块、侧块和阳极糊的工厂,代号为二零一厂。随后,为了适应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在审查初步设计方案时,增加了石墨电极的产量,减少了底、侧块的产量,在提出设计计划任务书时,被称作吉林电极工厂,1950年开始筹建。
1950年11月,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编制出《吉林电极工厂建设计划任务书》。1952年1月,吉林二零一厂吉林办事处成立,一批批开拓者陆续到来开展基础建设。1954年4月8日,二零一厂基建工程由原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管辖,改由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领导。
二零一厂的建设采取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化、机械化、分层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方法,为缩短工期打下了基础。工地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经过数百个昼夜的辛勤劳动,在一片不毛之地上,1955年秋季我国第一家炭素生产企业建起来了。这座炭素厂的建成,结束了我国炭素制品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炭素制品生产的新纪元。
投产初期,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以顽强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很快地掌握了现代化炭素生产技术与管理,在较短的时间生产出石墨电极、石墨阳极、铝电解槽用炭块、阳极糊及电极糊等五类炭素制品,产品质量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平。
在第二个及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二零一厂继续投资扩建,新建了军工石墨车间、电极糊车间、研究所以及相应的配套项目。到一九六六年末,全厂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六万多吨,比投产初期提高了两倍,产品运销到北非及西欧。在此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研制成功了许多新产品,如水银整流器用石墨阳极、炼铁高炉用内衬炭块、核反应堆用高纯石墨、火箭技术用高强石墨等,为发展我国冶金工业及国防工业作出了贡献。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工厂还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以雄厚的人力资源支援了兰州炭素厂及其它各地炭素厂的建厂与生产。
1972年,二零一厂更名为“吉林炭素厂”。“文革”期间,怀着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吉林炭素厂经过几年的努力,年产炭素制品增长到十万吨,占全国炭素制品总生产能力的40%以上。在研制新设备、采用新工艺及试制新产品方面继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设计和建造了煅烧延迟焦的逆流式缶式煅烧炉,研制成功了生产大规格炭素制品的振动成型机组,自主设计和制造了大功率直流石墨化机组等项目,使我国的炭素工业生产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炭素厂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以产品换代为主要内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技术改造计划,对一系列工序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增加了硬沥青溶化,载热体加热、二次焙烧、高压浸渍等新工序,并先后从国外引进一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炭素生产技术和设备。
邓小平视察吉林炭素
1993年,冶金部批准吉林炭素厂主体部分正式组建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φ700mm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是用于大容量超高功率直流电弧炉的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因其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极其复杂。经过数年钻研,吉林炭素掌握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格大直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生产技术,1996年我国第一根φ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试压成功。1997年φ6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试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2006年6月19日,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同年7月18日,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成为我国最大的炭素制品生产企业,主体装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一流,部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2014年度中钢集团吉林炭素有限公司亏损4.8亿元,负债近17.7亿元。在行业整体低迷情况下,企业亟待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实现转型升级和良性可持续发展。2014年9月,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公司的资产、负债以及权利、义务全部转移至吉林炭素有限公司。2015年10月,吉林炭素有限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中泽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70%、中国中钢股份有限公司参股30%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如今的吉林炭素根据中泽集团总体安排及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将通过一系列搬迁改造的建设,重塑自我、创新发展,进而把自身打造成为设备精良、工艺合理,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现代化世界强企,实现吉林炭素“百年企业” 的伟大愿景。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