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仁化县澌溪河畔坐落着亚洲最大的铅锌矿——凡口铅锌矿。她诞生于共和国物资紧缺的年代,六十年风雨兼程,演绎了一部砥砺变革的创新史。
创新铸就技术 “起死回生”获殊荣
凡口铅锌矿的品位和技术指标在业内享有盛誉,名列前茅,其创新基因与生俱来。
1958年凡口铅锌矿建矿之初,凡口矿就因地下涌水被外国专家判了“死刑”。不惧权威的建设者们没有放弃,历经多次科学实验,最终找到治理“水患”的办法,让凡口矿“起死回生”。此后,在不断与“水老虎”的较量中,他们创造性地启动帷幕注浆工程,筑起一道井下采矿安全屏障。
凡口铅锌矿在创新中绝地重生,在创新中卓尔不凡。采矿方法由一个矿山名字命名,甚为少见,凡口矿就获得了这份殊荣。凡口人根据矿体特点,从建矿初期的普通充填法等功效低的采矿方法起步,摸索出一个提高采场综合生产能力的新方法,这个被公认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采矿技术,被命名为凡口大孔径深孔采矿法(FDQ法)。同时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编入采矿专业的教科书。
1992年凡口铅锌矿
凡口人紧紧围绕采矿、选矿工艺技术进步两条主线,不断优化技术指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以采矿方法的突破为标志,60年来,凡口矿相继诞生了一项又一项首创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为自己赢得荣誉无数。截至目前,矿山已经累计完成了300多项重大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进步奖达100项。“钻井法凿井技术”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决策管理 挖掘资源生命线
资源是矿业企业的生命线,凡口矿深谙此理,在60年的开采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对新资源的寻找。决策者敢于创新,资源开发可持续,凡口矿愈发强盛。
上世纪90年代,凡口矿拿出2亿多元用于深部开拓,在那个投资热情高涨的年代,引来不少质疑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的决策是英明的。近40年间,凡口矿先后投入4亿多元资金,开展探边扫盲和深边部地质找矿,并大有所获:采矿证内铅锌金属总储量新增460万吨,外围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相较于凡口矿建矿之初探明的510万吨金属量,等于再造了一个凡口。
凡口矿的决策者们深刻认识到,要保证矿山长周期、高效益发展,必须科学规划,掌握节奏。一个适度开采、多元发展的战略酝酿出台。他们将产能稳定在15万吨上下的同时,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指标。开展资源综合的探索,就地取材,将过去废弃的渣石用来生产混凝土等建材;大力推进尾矿有价金属回收及稀贵金属银、铷、镓的富集提纯工艺的研究;加快选矿抛灰项目和全尾砂充填项目建设,变废为宝,吃干榨净,实现“无碴、无尾、少水”的生产模式,向现代环保产业挺进。
60年间,凡口矿从人拉肩扛到智能化矿山、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典型样板和“国家级绿色矿山”,各项技术指标和综合盈利能力在行业中出类拔萃。
创新尾矿复绿 走出绿色安全路
站在凡口矿尾矿库旁,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好似天然屏障,大有天苍苍、野茫茫的穿越感。建于上世纪的凡口矿尾矿库,能够在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的保护区边保留至今,也是源于决策者敢于创新的远见和担当。
“这里放进老虎都看不见。”凡口矿党委书记蔡文风趣地开着玩笑。谈起3年前投入20万元实验复绿尾矿库的典故,蔡文很是庆幸:“环保专家被这里茂密的植被覆盖惊到了,丝毫看不出尾矿库的痕迹。”凡口矿也因此保住了一个生存通道。
复绿成功,给凡口人增添了信心。他们乘势而上,采用中山大学科研成果,改良尾矿成分,同时,在尾矿库上大面积种植了一种绿色植被——“水蜡烛”,这种根系发达的绿色植物,能够大量吸附尾矿中的铅锌金属,大大改善了尾矿库的周边环境。
建设绿色矿山,凡口矿的经验可圈可点。多年来,凡口矿每年投入约4000万元用于环保建设,请来专门的研究机构作为环保管家,为环保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矿山环保达标。坚持源头治理和终端监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推进采矿废石、选矿尾砂和废水资源化综合利用,采矿废石全部回填井下,选矿尾砂回收充填井下达75%,选矿废水回用70%以上。经过喷淋、生物制剂、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保措施的处理,三废排放值都远远低于国家标准。2016年10月凡口矿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2018年3月获得“广东省绿色矿山”称号。
与此同时,凡口矿每年投入安全费用1亿元以上,努力打造本质安全矿山,特别是机械化安全高效采矿的推广。潜孔钻机、凿岩台车、装药台车等一大批先进机械化设备在井下采场找边、压顶、出矿、松石、回填等环节大展拳脚,机械化采矿占比达到85%,大幅度提升了安全的可控度。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过往,凡口矿以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构建了一个和谐、温情的宜居之地;未来,她还将以资源为依托,从头越,再出发,向着百年矿山的目标迈进,续写历久弥新的不老传奇。
采编/王一心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