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婉拒了令人艳羡的工作,坚持到生产一线去积累经验做科研;他36岁担当重任,成为全国千万吨特大型煤矿企业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他解决了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等世界性技术难题,做了吃螃蟹的第一人;他成功地把中国煤矿瓦斯治理带到世界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治理瓦斯的能力和决心。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扎根基层,义无反顾
1982年,袁亮从淮南矿业学院地下采矿专业毕业,学校给他的第一分配方案是到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情报研究所,而学校方面则劝他留校工作。在他人眼里,这两个工作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但他是袁亮,在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力量,让他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基层去搞科研。
最后,袁亮到了淮南矿务局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矿井——谢一矿工作。每天晚上,矿上的总工程师会到袁亮所在的技术生产科指挥工作,而袁亮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有志者事竟成,别人半年都做不出来的采区设计,袁亮愣是加班加点一个月时间完成任务,图纸上规范的仿宋体标注,科学合理的采区设计,贴近矿区实际的采区布置,都达到了专业的学术水准。袁亮的工作态度让矿领导彻底改变了“大学生到基层,吃不了苦”的看法。
在谢一矿,袁亮曾多次拒绝了矿领导让他转入行政工作的建议,坚持留在基层搞科研。长期的基层生活,让他收集了大量科研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经历,也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科研创新能力。 1996年7月,袁亮被任命为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成为当时煤炭部直属矿务局最年轻的总工程师。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淮南矿区是高瓦斯矿区典型代表,而且透气性特别低,煤层埋藏在地下800到1500米,被公认为我国煤矿瓦斯治理条件最复杂的矿区,瓦斯爆炸事故频发。另一方面,淮南邻近经济发达的江浙沪,是华东重要的煤电生产基地,经济发展需要用煤,人民生活需要用煤。瓦斯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矿区工人的生命安全便难以得到保障。袁亮下定决心:驯服“吃人虎”,打破淮南矿区瓦斯事故频发的“魔咒”。
1996年,在分析过去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淮南矿区煤层群开采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论证,袁亮开创性地提出了“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原理,即: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首先开采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薄煤层,造成上下岩层移动,膨胀卸压,从而增加煤层透气性,使得相邻煤层的瓦斯被解析为游离瓦斯;再通过预先布置的巷道和钻孔“抽采”到地面。
这一理论提出来后,在最初的推广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如果失败了,不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极有可能威胁到安全生产。因此,需而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于是1996年10月,淮南矿业举行了“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专家论证会,邀请了煤炭行业的专家。
当与会人员听到这个方案后,一片哗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质疑。有的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其中一位专家说:“对于卸压开采,我们在50年代就已经搞过,都没有成功”。另外一位专家担心:“卸压瓦斯不进入钻孔,在巷道里四处乱窜,会给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众多质疑下,袁亮顶住压力,坚定信念,在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的支持下,开展实验室研究和现场验证试验,在新区的潘矿和老区的新庄孜矿各选择了一个工作面进行试验。
1998年9月,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卸压开采试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潘一矿一条巷道就抽出了1000多万立方米瓦斯。低透气性煤层卸压增透后,煤层中60%以上瓦斯被抽采出来,瓦斯威胁得到了解除,实现了高瓦斯煤层在低瓦斯状态下安全开采。
创新突破,永不停歇
卸压开采虽然解除了瓦斯威胁,但仍存在巷道工程量大、瓦斯治理成本高等弊端。其实瓦斯是害,也是宝。它的主要成分甲烷,无色无味无毒,可发电,可民用燃烧,可作为化工产品。如不加以利用任意排空,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
2004年,袁亮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把科学开采提高到新阶段。2007年,经过近4年3000多次试验,他进一步提出“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该技术获2008年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是采矿技术的一次革命,为我国深部3万多亿吨煤炭资源安全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杜宾斯基和斯基帕共同为袁亮院士颁发
“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
2008年,在中国(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杜宾斯基就曾说过:“袁亮先生提出的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
2011年9月,袁亮应邀出席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低透气性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与技术》的主旨发言。会议期间,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杜宾斯基、秘书长杰西卡斯基帕共同为袁亮颁发了“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改善世界煤矿安全理论创新及工程实践方面所作的卓越贡献。
人物简介:袁亮(1960.6.30- )安徽金寨人,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1982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地下采煤专业。曾任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长达15年,现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兼任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采编/木子亙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