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员辽阔的中国一度被认为不存在铀矿,而有一位地质学家,却在自己短暂但勤勉的地质生涯中身体力行地粉碎了这一谣言,他就是“中国铀矿之父”南延宗先生。
聪慧优秀 “借”名求学
1907年,南延宗先生出生于清朝末年浙江乐清南氏家族,此时还叫南蒋康,是家族中第二十五代传人。幼时父母双亡,留给他两个兄弟,家庭的重担都挑在他的身上。
南延宗先生天生就聪慧,善于学习,小学时成绩就很优秀,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借用同学蒋土淦的文凭去考试,居然还真考上了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之后“蒋土淦”继续读了三年,就去考南京中央大学的地质系。
因为没有文凭,他只好借着已故同学何延宗的毕业文凭参加考试,被南京中央大学录取。当时的南京中央大学,就是现在的北大清华,于是他就以何延宗的身份去读了大学。
直到1920年,他以归宗名义恢复了南姓,沿用延宗这个名字,改名南延宗,三次更名都是为了跳级就读,堪称天才。
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所以选择地质专业,据说是跟他崇拜徐霞客有关,他羡慕徐霞客能够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决定为中国地质学奉献自己的青春。
游踪遍布 发现铀矿
这位近代徐霞客,将自己地质调查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于找矿,南廷宗先生似乎具有超常天赋,被誉为当代“石伯乐”。
1931年,他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工作,从事地质方面的研究,小有成绩,其中,他所著的《地质图上火成岩花纹用法之商讨》一文相当经典,即使是今天,全国的地质图专著也基本会引用此文作为参考。
1936年,他远赴福建调查地质,足迹遍及宁德等十个县发现了境内矾矿和铝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也没有停下脚步,在中国的西南部发现中国矿石分布,在云南第一次发现铝矿等重要矿产,为抗战时期中国地质界获得众多成果。1943年,他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赵亚曾先生纪念奖金”。
1943年5月,他又在广西展开地质调查。在广西钟山县一个废弃的锡钨矿口上,他看见很多鲜艳的黄粉末状东西,当时怀疑为钒钾铀矿,其旁边的红色者可能是钒铅矿,当即用小刀刮取少许,继而他又看到有黑色者和黄色者附生一处,极似沥青铀矿,便刮少许带回桂林。后来他邀请吴磊伯先生与他一起应用显微化学分析、定性分析比较法、放射性试验之照片感光法以及显微镜光性鉴定等手段,最终确定为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国地质界的极大关注,因为以前的外国学者和中国地质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没有铀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铀矿,也是铀矿第一次在中国被发现。铀是制造原子弹的主要材料,二战期间各国都在竞相研制原子弹,中国当局也对此十分关注。得知南廷宗发现铀矿的喜讯,时任赣州行署专员的蒋经国大为兴奋,特地为他举办了庆功宴。铀矿的发现也使得南延宗先生被称为“中国铀矿之父”。
南延宗先生作为铀矿的开拓者,根据铀矿与钨、锡共生在花岗伟晶岩脉中的规律,预测广西、江西、湖南都有发现具有经济价值铀矿的可能,这为中国铀矿资源的进一步寻找指明了方向。在南延宗铀矿发现的基础上,在广西平桂矿区采集到的中国第一块铀矿石,中国核工业从此起步。这块铀矿石则被命名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
培育良才 英年早逝
不仅自身热爱地质事业,南延宗先生也身体力行地影响了许多优秀的地质学后辈,虽然英年早逝,但佳话永留存。
1946年,他担任重庆大学的教授,教授地质学知识,深受学生喜爱。1948年,因不满当时黑暗统治的社会现状,更兼多年积劳,体力不支,携家眷返里休养,旋即被温州中学聘为教师。
课间南延宗先生给学生们看立方体的矿石,增长学生见识,引发学生对地质和大自然的兴趣。许多他教育下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地质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地质调查所成立,他应聘担任浙江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他在浙南地区调查地质矿藏,不到一年时间,发现了青田、永嘉等地的钼矿,和义乌、诸暨的铈钇矿,并撰写地质论文和报告。
不幸的是,1951年,南延宗先生在工作时突患急性肠炎,送往中山医院救治。但是因劳累过度,旧伤和新病同时爆发,请来很多名医都无法救治,南先生最终在1951年3月7日逝世,享年45岁,遗体安葬于杭州灵隐石人山麓。
李四光先生曾说过:“如果南廷宗还活着,我这个地质部长该他当。”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称,南廷宗教授“为中国核工程的发展做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纵观南延宗先生的一生,他为了中国的地质学研究,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不辞辛劳,不畏战火,最终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铀矿资源。他为中国地质事业奉献26载,先后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地质论评》、《中国建设》、《矿测近讯》、《浙江地质》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几乎把自己一半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这位近代的徐霞客及其光辉事迹会一直留在时光的宝库中,生生不息。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