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耒水流域发生一起因水泥厂拆除意外导致的铊浓度异常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事件发生在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对当地水质及居民饮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3月16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发现,耒水郴州-耒阳跨市断面铊浓度为0.13微克/升,超出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0.1微克/升。这一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湖南省及郴州、衡阳两地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对耒水全流域进行采样监测与溯源排查。

经过紧急溯源排查,3月17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确认污染源为位于郴州市苏仙区的一家水泥生产企业。该企业在拆除旧生产线的窑炉过程中,窑炉内含铊灰尘被雨水冲刷后,通过雨水排放口流入外环境水体,导致耒水流域铊浓度异常。

生态环境部和湖南省的相关专家迅速赶往现场指导处置工作。专家指出,郴州地区是有色金属之乡,当地水泥企业生产中所用的原料里铊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在高温煅烧过程中,铊元素会熔出并富集在炉窑底部和周边。此次拆除过程中,窑炉内残存的含铊灰尘大量泄漏,经雨水冲刷后流入耒水河,造成了污染。

监测数据显示,自3月16日以来,事发地下游各水厂出水铊浓度均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0.1微克/升以内,供水安全未受到影响。目前,处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涉事企业已全部停工,并正在进行彻底的污染清理和防治工作。

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环保专家提醒,企业在停产、拆迁或改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风险管控,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企业合规操作,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