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其前身武汉钢铁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破土动工,承载着新中国的“钢铁梦”,为共和国打造钢铁脊梁。

创建新钢都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带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签署了事关民生、科技、军工、国防等156项工业建设项目,并指示“钢铁要过江”,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1952年5月,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成立“三一五厂筹备处”,相继开展了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及选择厂址等一系列工作,前后选点23处,确定了3个候选厂址。1954年,苏联专家组将厂址最终确定在武汉青山。同年9月,重工业部钢铁局在华钢经理会议上宣布,华中钢铁公司于1954年底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武钢人开始了第一次创业,迎来了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的诞生。

专家选址建设武钢

    1956年5月底,毛主席从广州来到武汉,在东湖客舍接见武钢经理李一清和副经理韩宁夫。在详细听取了武钢建设的汇报后,毛主席请二人一起进餐。席间,毛主席把特意从广东带来的芒果拿给他们吃,自己随手拿了一块西瓜,幽默地说:“楚河汉界,你们吃高贵的,我吃卑贱的。”李一清、韩宁夫不好意思又不约而同地欲将芒果推向餐桌中间。毛主席阻止了他们的举动,自己先吃口西瓜,一边吐瓜子,一边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

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庆典

    1958年9月13日,武钢顺利建成投产。作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基地,武钢在当时“大炼钢铁、以钢为纲”的运动思潮下提前建成了一号高炉。第一桶铁水出炉时,举国欢腾,毛主席亲自站在高炉炉台上见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称该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伟大胜利”。武钢在中国钢铁产业版图中的地位由此奠定。

武钢一号高炉出铁,毛主席与武钢建设的有功之臣亲切握手

打破坚冰开先河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达20余年的敌对状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中央决定在三五年内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1.7米轧机等,共计外汇43亿美元。其中,1.7米轧机身价最高,不计国内配套设施,引进费用6亿美元,约合40亿元人民币。

    经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再三,1972年8月16日决定武钢原“双400万”配套的国产1.7米轧机工程改由从国外引进。1973年3月,邓小平副总理恢复工作后,十分关心武钢引进1.7米轧机,并于同年12月到武钢视察。1974年9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云集武汉,1.7米轧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并于1980年底投产。

“一米七”钢铁大会战

    1.7米轧机的产品分板、卷、带三大类,主要品种有汽车板、自行车带钢、镀锌板、镀锡板、船板、普通板和硅钢片,改变了这些钢材我国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将其称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一个转折”。打破坚冰开先河,当1978年中国步于改革开放元年时,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已捷足先登。

武钢一米七轧机生产车间

    1980年,邓小平同志视察武钢。武钢被列为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武钢提出“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口号,效果颇为显著,成为当时中央树立的正面典型。

    从1978-1988年的十年间,武钢的产量、产值、劳动生产率均翻了一番,实现利税翻两番。1990年,由于市场疲软等原因,钢材产量、产值均比上年减少4%左右,销售收入却仍增加近7%,利税净增1亿元。1991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回顾武钢1978-1988年十年间的成绩,称1982年武钢年产钢276万吨,废品多达26.7万吨,相当于当时一个中型钢厂的产量。

宝武重组

    1992年,国务院批准武钢实行利税分流承包方案。武钢被列为特大型企业,在全国技术开发实力百强企业中名列第二、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评价中名列第九、中国重点城市千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评比中名列第四。

    1993年胡锦涛同志视察武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成立,实施“精干主体,分离辅助”改革。武钢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日里制铁所、日本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关于防塌卷技术转让协议书》,首次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软件。武钢钢铁生产突破“双500”万吨。

    但彼时,武钢也经历了养人太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人工成本过高的问题。1992-2001年,武钢先后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剥离减员工作,累计剥离钢铁从业人员近10万人。然而,进入2000年以来,武钢又一次走上大规模扩张的老路,并在随后到来的金融危机和经济下坡中遭受重创。

    2012年,行业进入冰冻期,武钢集团的亏损额正陡然攀升。2012-2015这4年间,武钢集团分别净亏损12.69亿元、15.49亿元、84.32亿元、114.14亿元。这与武钢在创业初期乃至1970、1980年代的风光与辉煌,形成巨大落差。

    2016年6月26日,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发布停牌公告,宣布两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武钢集团和宝钢集团正在筹划战略重组事宜。9月22日,国资委同意宝钢集团与武汉钢铁(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整体无偿划入,成为其全资子公司。12月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此次重组是业内首个集团重组与上市公司合并同步推进的央企联合重组。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兴起、发展、腾飞、蜕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浇铸出了共和国钢铁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