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北坡,死亡随时发生,人类从未登顶。”

在电影《攀登者》中

主演吴京一句不经意的台词

却道出了一个极为残酷的现实:

珠穆朗玛峰,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

要登顶珠峰,谈何容易!

珠峰令攀登者向往,科研工作者也如是

        11月24日上午,一项旨在破译青藏高原密码、揭示地球奥秘,耗时长达10余年的“珠峰攀登计划”——珠峰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在成都理工大学启动,计划从今年起至2030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分三个阶段逐步开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四川省副省长王凤朝,成都市 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珠峰科学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李江等出席启动仪式。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仪式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立足国家战略,破解青藏高原隆起与演变的密码,将为雪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勘探开发等提供科学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地质人的光荣而伟大的时代使命。

        为破解雪域高原之谜提供中国人自己的方案,“珠峰科学研究计划”聚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也将迎来不少同行者。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在欣喜于“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计划实施的意见,“希望计划实施后要有更为宽广的全球视野,要凸现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要进一步凝练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要跟国家部委的青藏高原科考等重大计划相衔接,以取得重要的成果,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现场表示,中国地震局在固体地球观测方面独具国家优势,在地震等地球科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积淀,中国地震局愿意全力支持“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并积极成为珠峰计划的同行者。

        启动仪式上,“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为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颁发聘书。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共聘请包括23位院士在内的,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44位知名学者担任委员,他们将为“珠峰科学研究计划”描绘蓝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长达10余年的“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到底要做什么?在启动仪式现场,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利用学校多年深耕这一领域打下的良好基础,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共同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巨型造山带和毗邻的大型沉积盆地形成的历史、演进机理和地质、资源、生态环境效应,为破解雪域高原之谜提供中国人自己的方案。

        具体来讲,“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基础地质、资源和能源开发、灾害环境效应三个主要领域,提出包括青藏高原及周缘的“原-山-盆系统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勘探及开发利用”“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分布规律”“地质灾害防控及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形成原-山-盆系统性研究的理工优势和特色,推动和促进地球科学领域科技进步,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提供科研支撑。

        从今年起至2030年,“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每年将有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引导经费投入该计划。力争通过10-15年的持续探索和攻关研究,最终实现在地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产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重要学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方法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学研究基地和中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四个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