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继承山西海鑫百亿家产的李兆会,年仅26岁就因重仓民生银行暴赚几十亿而闻名,一度被认为是成功接班的“富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是山西最年轻首富和第一个百亿富豪。
但是,李兆会的海鑫于2015年破产,他本人陷入涉及总计2.16亿元的追偿权纠纷案,被列为失信人,限制出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沦落至此?山西海鑫又如何走向了破败局面?
太原中院6日公布200名“老赖”名单,前山西首富李兆会名列其中
新官上任 兢兢业业出成效
2003年1月,李兆会从父亲李海仓手里接手海鑫钢铁集团,担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接班初期,李兆会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改往日贪玩的习气,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
据一位海鑫钢铁的董事回忆,李兆会上任后玩命地学习钢铁行业知识,而且很快弄懂了企业内部的运营,并很有悟性地了解了“董事长”的角色:30%的时间是从决策者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剩下70%的时间是在应付朋友和处理一些琐碎事。
李兆会上任的第一年正值“非典”疫情流行,煤价高涨,用电受到限制,运输也非常紧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好几个月都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要经常出差,回来后还要没完没了地部署工作。
2003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达到50多亿元,上缴利税超过10亿元,是历史上发展最快和最好的一年。
2004年,海鑫钢铁的资产总值更是达到70多亿元,上缴利税12亿元,还成为当年度中国民企中的“第一纳税大户”。当年8月,海鑫钢铁还在即将兴建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原材料招投标中一举中标。
凭借这番亮丽的业绩,李兆会让公司内外的质疑者哑口无言,甚至把自己和家人吓了一大跳。上任仅一年的他就稳住了局面,赢得各方夸赞,之后他便开始模仿一个“少主”的样子打造自己的王朝了。
管理失衡 内斗成为家常便饭
李兆会这个不满22岁的小伙子,虽然执掌海鑫集团却似乎并不喜欢实业。李兆会接班初期,为防止李兆会因没有经验而导致决策空白或混乱,海鑫钢铁内部成立了一个“总调度室”,实行集体决策和集体领导。总经理李天虎和副董事长辛存海掌握实际决策权。但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极短,李兆会先后将创业元老、海鑫集团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辛存海调离权力核心。
李兆会成为董事长后,鲜见他到工厂巡视,倒是李海仓的五弟李天虎显示出企业管理的才干。在叔侄俩发生矛盾之后,李天虎被赶走,海鑫的局面更加每况愈下。随后,李兆会请来了自小与自己关系最近的“六叔”李文杰,此后很长时间内李文杰都是海鑫钢铁的实际掌舵人。2009年之后,李文杰逐渐从海鑫的管理层消失。
更不乐观的是,在停工前的最后一年多,李兆会已经不再信任他的叔叔们,而是安排他的妹妹李兆霞管理海鑫集团。但李兆霞目前已在上海结婚生子,回公司的时间很少,只在出现重大问题时才会露面。实际上,在海鑫走下坡路期间,很多“亲近”的人都在忙着为自己赚钱,没有人再顾及企业利益,最终海鑫集团倒下了,成为家族企业传承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
经营不善 涉嫌造假 问题接踵而至
市场分析认为,海鑫这个山西曾经最大的民营企业,有多个原因导致其倒闭。
首先李兆会太年轻,接班时就自称压力太大。李兆会曾在接班时说,“公司是我父亲的,不能让它败在我手里。”十年后终于还是败在了他的手里。正如李兆会自己所说:“现在财富对我来说是种压力,我明白海鑫有9000多人等我开饭,我一个决策失误,会砸掉许多人的饭碗。这个压力对我太大了。”
李兆会的父亲李海仓生前良好的人脉关系也断送在李兆会手里。海鑫集团创始人李海仓精明能干,眼光长远,又善于与各种人交往。在世期间,李海仓和当地官员经常来往,把政商关系处理得头头是道,为地方政府税收、就业、政府面子工程出力、出汗、出钱。而接班人李兆会,海外留学背景,含金钥匙出生,经常看不起地方政府官员,当地的政府官员想见他都找不到人。
涉嫌造假也显示出海鑫集团内部危机重重。据从税务、工商等部门获取的会计报表等资料显示,海鑫集团涉嫌造假账、偷逃税款以及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转移资产。其中“造假账”的指控依据来自两份山西海鑫国际线材有限公司会计报表,各项数据存在巨大差异。以2013年4月为例,海鑫国际线材公司会计报表上的高线平均售价为每吨2934元,而其市场报价为3550元到3620元之间;会计报表上的棒材平均售价为3097元,但其市场报价(大同地区)在3550元-3580元之间。
海鑫的破产现在不能排除人为故意的嫌疑,它长期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产品给自己的关联公司,涉嫌偷逃税款,转移资产,最终难以为继。这债务问题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远离主业 大局恶化 银行抽贷雪上加霜
公司核心管理层地动山摇、涉嫌造假的危机出现,李兆会本人并不在意,反而很少在公司出现。他远离钢铁主业,频频活跃于资本市场。10年时间,海鑫的钢铁生意日渐没落,但在钢铁圈之外,李兆会却“玩”得风生水起。
2004年11月,海鑫旗下的山西海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5.9亿元的价格,受让中色股份所持民生银行1.6亿股,并在2007年上半年的牛市高点抛售,套现超过10亿元。此举将李兆会推上了当年胡润百富榜第78位,成为最年轻的山西首富。在这之后,李兆会先后在资本市场买入山西证券、兴业证券、银华基金、中国铝业、益民商业、鲁能泰山等多家上市公司股票,但大多数是快进快出,均无法再现当初民生银行的成功。海鑫集团在停产后,也曾几番尝试复产,但终究无果。
除此之外,钢铁行业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成为加速海鑫集团倒闭的原因。2014年钢铁行业就已经进入寒冬,2015年依旧如此。据中钢协统计,1月至4月,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下降15.76%,企业遭遇大面积亏损,甚至一些民营钢企都难以为继。陷入经营困境的海鑫集团也不例外。
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银行还要抽贷,企业境况更是雪上加霜。银行正因为钢铁行业吸收资金过猛,最先开始从钢铁贸易商抽贷,后来又对生产商抽贷。自海鑫集团全面停产后,资金漏洞再难以东挪西补。海鑫债权人超过4000户,这些债权人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包括平安银行南京分行、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等。另一方面是与海鑫有工程合作的大大小小的建筑队、工程公司、供货商等。面对海鑫兵败如山倒的债务压力,银行不抽贷才怪。
负债累累 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海鑫集团
对于海鑫钢铁的真实负债,新华社引用公开数据称,海鑫钢铁现有负债及对外担保数字约为104.59亿元,而整个集团的账面资产仅100.68亿元,这意味着其负债率超过100%。事实上,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因2014年初一笔30亿元的逾期贷款未能及时归还,“潘多拉的盒子”悄然揭开,海鑫钢铁的6座高炉,终于被迫全部熄火。
这个曾拥有9000多名员工、纳税额占全县60%的“万亩钢厂”。目前凄凉一片,集团门外的墙上密密地贴着法院的多份公告,集团大楼里则空空荡荡,敞开着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各种关于海鑫破产的文件、报告。而与集团大楼隔路相对的万亩钢厂,更是一片死寂。
值得思考的是,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热衷于伪市值管理,炮制各种概念题材拉升股价,做大公司市值。甚至有的公司高管无心公司主营,成为股权投资和精美PPT专家。忽悠式重组、无实质内容的跨界并购、伪市值管理、诱导散户高位接盘的高送转游戏,使得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愈演愈烈,远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的本源。富豪变老赖的教训适合每个人,安心主业、远离脱实向虚,不应只停留在表面。
文章资料来源于网络
采编/王一心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