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位于辽宁省阜新市,于1953年建成投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也是新中国建成后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煤矿,被誉为新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金钉子”。
血泪历史
阜新在历史上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海”之称。其中海州煤层形成于侏罗纪时代,早在1739年,这片煤田就已经被清政府发现。但当时的满清贵族视关外为龙脉之地,不允许有开矿等破坏风水的大逆之举。
1890年,当地人在如今的新邱区一带发现了第一锹露头煤,从此揭开了民间小规模煤炭开采的历史。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日本人意欲染指东北的丰富资源。而东北煤矿中最大最重要的煤矿之一,便是共有孙家湾层、中间层、太平层三大煤层的阜新海州煤矿。
为抵制日本满铁,张学良在1927年创办东北矿务局孙家湾煤矿,周围的几家民办煤业也蓬勃发展起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阜新煤田落入日伪手中。日本侵略者实行要矿不要人的“人肉开采”政策,中国矿工受到非人待遇和残暴压榨,数以十万计的矿工被残害致死,至今在孙家湾南山“万人坑”还埋葬着4万矿工遗骨。
在日本人的掠夺式开采下,海州煤矿逐渐采剥失调、设备破旧,很难维持生产。加之大局已败的国民党多次派飞机狂轰滥炸,1948年3月18日阜新解放,矿区回到人民的手中时,这里几乎已经变成千疮百孔、荆棘丛生的废弃矿场。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正式成立。中央领导罗荣桓、曾志等亲自到矿区进行考察,鼓励阜新人建设新煤矿。
昔日辉煌
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支援国家建设,阜新海州煤矿自1950年开始开发建设。煤矿由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设计,设计年产量为300万吨,露天矿范围大小为4公里长,2公里宽,深度为300米,是当时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代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采煤工业的最高水平。海州露天煤矿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现代化 、机械化、电气化的最大露天煤矿。
1953年7月1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正式建成并投产使用。由于是露天开采,所以煤矿生产全部使用电镐、穿孔机等大型机械挖掘。投产后的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当年的产量是170万吨,到1956年时,年产煤炭达到300万吨。
1960年版的五元人民币上,背面的图案便是海州露天煤矿的电镐。将一个企业的工作场面设计到人民币图案上,这在新中国钱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特例。中华世纪坛262米青铜甬道的石壁上,也镌刻上了海州露天煤矿的诞生日期,以此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
1985年时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最先使用了10立方米的电铲,由3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1988年海州露天煤矿年产量已经是630万吨,达到了投产后的最高峰。这些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煤炭主要供给阜新电厂、铁路运输、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生产企业,最远运往我国南方的江南地区。当时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
从1953年投产以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累计开采煤炭2.47亿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丽转身
2005年,由于资源枯竭,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在开采50多年后由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告关闭破产,成为近年来我国关闭的最大一家资源枯竭的露天煤矿。
2005年阜新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在海州露天煤矿门前贴破产公告
在挖出“黑金子”的同时,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也遗留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废弃矿坑和矸石山,成为威胁城市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和地质灾害隐患。阜新市为了彻底整治废弃矿区,积极谋划利用煤矿遗留下的珍贵矿业人文景观和地质遗迹,把露天废弃大坑改造成矿山公园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国家和辽宁省相关部门的认同与大力支持。
2006年,国土资源部将海州露天矿列为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也是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海州露天矿周边环境开始了大规模的整治,2007 年,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破土动工,并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国家部委的资金支持。
2009年7月27日,历经3年建设,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这个原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中,还保留着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废弃规则矩形人工矿坑。矿山公园以海州露天矿矿坑为中心景观,以矸石山生态绿化区等为辅助景观,分为工业体验、高端休闲、娱乐体验和商务休闲等四大部分,拥有矿山文化博览、地质环境展示、自然景观观赏、矿山风情展示、矿工疗养度假、高台低谷鸟瞰、游乐探险观光、民俗美食鉴赏等八大景区和矿坑生态环境、露采地采现场、机车博物馆、排土场生态农林业等上百个景点,成为了一个世界级工业遗产主题公园。
在那叱咤风云的历史里,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为共和国的成长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如今,海州露天矿完成了从煤矿到公园的转变,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采编/蒋新银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