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边,黄家湖畔,武汉科技大学一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是始终的坚守。从清末到如今,百年沧桑里,武汉科技大学在割舍不掉的历史渊源里,延续着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铸造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

峥嵘岁月诞生钢铁摇篮

1898年2月26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提出了创办工艺学堂的设想:“工艺一切尤多拘守旧习,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权外溢,民生益困,亟应创设农务、工艺各学堂,采用西法,实力讲求,以开风气而广利源。”同年3月16日,张之洞正式向朝庭上折《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请求设立工艺学堂,之后光绪皇帝钦定了工艺学堂的设立。

张之洞

1898年11月21日,工艺学堂的招生广告《札发招考工艺学生告示章程》正式公榜发布,第一批学生额定为60名,学制三年,分习汽机 、车床、绘图 、翻沙、打铁、打铜、木作、漆器、竹器、洋蜡、玻璃等各门工艺。工艺学堂的创办开创了我国实业教育的先河,也成为了武汉科技大学的壮丽起点。

学堂负责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梁敦彦

1901年,清廷令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地书院纷纷改制,张之洞也随之对湖北原有文武实业学堂实行全面调整改制。1902年,张之洞推行新学制,成立学务处,任梁鼎芬为总提调,主管学政,实施全面改革 。此时,工艺学堂改由学务处管理。至1907年,学校迁至昙华林,并更名为省城中等工业学堂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03年赴日本留学,1910年学成毕业,回鄂任教于中等工业学堂并兼任该学堂工场场长。

李四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中等工业学堂师生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13年8月颁布了《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规定实业学校分为甲 、乙两种 。甲种实业学校基础和条件比较好,所以定为省立学校,分预科、本科,预科1年毕业,本科3年毕业。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省城中等工业学堂于1914年改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这一时期,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学校处境艰难,维持不易。

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第三、第四次金工科毕业生名单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运动中,甲种工业学校的师生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舍身取义、勇赴国难,谱写了学校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

 

1922年9月,民国教育部出台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对中等教育的改革力度最大,它延长了中学教育年限,职业各科定为初级4年,高级2年,或初级2年,高级4年。湖北甲种工业学校也于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高级工科中学校。校址仍在城内昙华林,设有机械、染织、图案三科,并附设有印刷厂、木工厂、机械厂。学校常年经费只有四百余元,设备简陋

湖北省立职业学校成立纪念刊

1926年9月,北伐军攻打汉阳 、汉口,长期围困武昌城,城内校务停顿。1927年4月,湖北省政府成立,李汉俊主持全省中等学校恢复和改组工作,师范 、职业学校概并入普通中学 。由此,学校先后并入省立二中、省立三中。

 

1935年,教育部令各地兴办职业学校,以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特别是为国防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培养技术人才。省教育厅遂将附属各省立中学的中等职业教育独立,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学校于1935年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学校机械工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持久抗战,沿海沿江的工厂 、学校大规模内迁。1938年8月,省教育厅制定《湖北省公 、私立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设立办法》,成立湖北省联合中等以上学校(简称湖北联中)。学校成为抗日联合中学高级工业分校,辗转迁徙至湖北巴东、四川彭水,最后到达湖北恩施的宣恩一带,颠沛流离,艰难迁徙,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后,学校于1946年迁回原址复课,开设土木、机械、应用化学3科,春秋两季招生。第二学期统计共有13个班,学生491人,均系男生 。至1947年2月,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恢复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名。1949年3月汉阳高工有12个班,学生347人,校长徐善同,学校还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学风尚好、成绩甲等。

校长徐善同

 

万象更新铸造钢铁熔炉

 

1949年5月16日,随着武汉的解放,汉阳高工被武汉军管会文教接管部接,学校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同年9月,汉阳高工迁至武昌西卷棚,与省高商 、省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改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不久,高商、高职很快又划拨出去独立建校,原汉阳高工仍留在武昌西卷棚,更名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进行全国性院校调整,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实施《中南区工业性质中等技术学校整顿调整和发展计划》。根据调整计划,武昌高级工业学校的土木科并入新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电气科调并入郑州电气专科学校,化工科调并入广州工业学校,纺织科调并入郑州纺织工业学校 。

 

1953年4月1日,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科与从江西萍乡迁来的大冶钢铁工业学校合并,成立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由华中钢铁公司领导,隶属于中南钢铁工业局。随后,广西贺县的中南第七工业学校采矿科师生 、湖南工业学校冶金科师生 、柳州高工的部分教工 均调整并入学校 。1953年冬,学校迁至石牌岭新校址。当时的专业设置有:工业厂房及民用建筑、冶金工厂电气装备、冶金工厂机械装备、炼钢、炼铁、矿山机电 6个专业。

重工业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毕业证书

1954年,学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更名为重工业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1955年6月,学校学生人数达到1822人。1956年,学校改属冶金工业部领导,易名为冶金工业部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校学制改为4年,成为中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钢铁工业学校,在普通高中之前择优录取学生。

1958年“大跃进”中,武汉高校发展迅速,老校合并扩大,同时还增加新校,使高等学校从1957年9月的19所增至32所。同时,大办钢铁,钢铁工业迅速发展,国家急需大批钢铁工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武汉钢铁公司正承担着培养大批技术干部的繁重任务,亦急需筹建一所钢铁工业学院 。于是,迅速筹建武汉钢铁学院的想法,很快在冶金部与武汉钢铁公司之间一致起来。

 

1958年7月8日,武汉钢铁公司正式向冶金部提出“关于筹办武汉钢铁学院的意见”的报告 。同时,武汉钢铁公司也向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提出报告:为了适应工农业发展的需要,拟在原武汉钢铁公司业余学院和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武汉钢铁学院,要求将设在武昌石牌岭的武昌钢铁工业学校校舍与设在青山的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校舍更换,以便贯彻执行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

 

同年7月中旬,冶金部原则上批准了武钢的报告,并指示:“汉钢铁学院招生及服务范围以中南地区为主,兼顾西南、华东。湖北省人民委员会也同意武钢的报告:经研究同意这个意见。同时现在钢校的校舍面积大于青山建校,建校在不需增加基建的情况下可以扩招学生。因此决定将两校校舍互换 。”

根据冶金部和省政府指示,以武昌钢铁工业学校 、武汉业余钢铁工业大学为基础组建而成的武汉钢铁学院在武汉钢铁公司统一领导下紧锣密鼓地运转起来,并于当年在全国招生。本科专业设有炼铁、炼钢、轧钢、冶金机械、工业企业电气化、炼焦化学。同年9月,武钢干部学校 、武钢第三技校的校舍及部分职工并入。

李一清、韩宁夫陪同毛主席视察武钢

1961年9月,原湖北工学院(校址在汉阳)停办,该校冶金机械专业师生并入学校。1963年6月,学院改为直属冶金工业部领导。

 

1966年至1969年“文革”期间,武汉钢铁学院停止招生。1970年恢复招生,改为推荐选拔。当年机 、电 、轧三个专业办了工农兵学员试点班(学制两年),开始恢复教学工作。1970年,学校下放到湖北省,实现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管理。

 

1977年,废除推荐选拔,恢复招生考试,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指战员,恢复招收本科生。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武汉钢铁学院实行由冶金部、湖北省双重领导,并以冶金部为主的领导体制。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官正同志1986年到学校视察工作

1995年4月5日,经国家教委教计71号文及冶金工业部冶人[ 1995]203号文件批准,武汉钢铁学院与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继续实行冶金工业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冶金工业部管理为主的体制。 

原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校门

 

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到1998年年底,学校共设置43个本 、专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点,各类在校学生13000余人 。

 

1999年4月28日,根据教育部教发[ 1999]55 号文件同意,省人民政府鄂政发[ 1999]41号文件批准,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正式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校本部设在青山区任家路和平大道947号,学校下设15个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揭牌现场

 

继往开来传承钢铁精魂

 

武汉科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19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72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授牌仪式上(左一)

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被湖北省列为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近五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等国家级项目3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0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

耕耘两甲子青山依旧,兴学三世纪江水长青。百余年办学历史,武汉科技大学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近19万人,莘莘学子,上下求索,英才辈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历经风雨磨砺,依旧成绩斐然,武汉科技大学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推荐阅读

【老照片】“充满改革精神的学校”——沈阳大学

【老照片】传承湖湘文化,彰显时代精神——湖南科技大学

 

采编/邱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