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材料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可能三角”规律,即:金属的强度、塑性、稳定性,这三者不可兼得,此消彼长。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设计思路,成功让金属材料在保持强度和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稳定性。相关成果于4月4日凌晨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金属材料研发领域迈入世界领先行列。

传统金属材料面临“强度越高越脆、塑性越强越易变形”的矛盾。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通过循环扭转工艺,在金属晶粒内部构建出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亚微米级位错胞结构。这种结构单元尺寸仅为人发直径的三百分之一,相当于在金属内部植入三维“钢筋骨架”,形成纳米级“防撞墙”网络。当材料承受外力时,位错胞结构自动演化出比头发丝细万倍的密集“防撞墙”,如同为金属注入智能减震系统,赋予其“遇强更强”的动态强化能力。

实验数据显示,植入“钢筋骨架”的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性能较传统材料提升100至10000倍。这种强化过程均匀分布于材料内部,避免了传统强化方式导致的局部变形损伤。例如,在模拟极端工况测试中,新型金属材料在百万次循环载荷下仍保持结构完整性,而传统材料在数千次循环后即出现裂纹。

该技术最大亮点在于不改变金属形状、尺寸及表面状态,仅通过内部结构优化实现性能跃升。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控制往复扭转参数,在材料内部形成空间梯度有序的位错结构,相当于为金属构建出微观尺度的“应力缓冲带”。这种设计使材料在保持原有加工性能的同时,获得超强的服役稳定性。

该成果对航空发动机、压力容器等极端工况装备制造具有重大意义。以航空发动机涡轮盘为例,传统材料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易发生蠕变失效,新型金属材料可将使用寿命延长数倍。研究团队负责人卢磊研究员指出:“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材料设计范式,为高端装备轻量化、长寿命设计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