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夏都,松花江畔,七十一载,献身煤炭,艰苦创业,不忘初心是对素有“煤炭工业的脊梁”之称的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真实描述。“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学校精神也始终在向众人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求根溯源,探索起点(1895年-1937年)
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惨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中国商父”盛宣怀深感“不谙文理,每逢办理交涉,备尝艰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自强首先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的主旨,把教育视为兴国之本。盛宣怀于1895年任天津海关道时,上书光绪帝《请奏设立本校章程禀》,光绪帝御笔钦准,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
盛宣怀
北洋大学堂初建之时,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冶金、法律等四科,学制为四年。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1929年由于专办工科,学校改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1935年,学校共设有电机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分设采矿、冶金两组)、机械工程学系(分设机械、航空两组)、土木工程学系(分设土木、水利两组)等四系,并创办了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
北洋大学堂
颠沛流离,艰难办学(1937年-1949年)
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许多高校惨遭洗劫。时值民族危亡之际,为保存和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各大高校纷纷内迁。
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全校设立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个学院,共23个系,其中工学院就是由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合组而成,工学院设有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6个系。矿冶工程学系主任由魏寿崑教授担任。
西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大图书馆(1938年4月)
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迁离西安,南迁汉中。学校分设在城固、勉县、南郑三县,其中工学院设在城固县古路坝意大利天主教堂。同年4月,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安临时大学仅存在半年时间相似,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存在时间也很短,仅维持了四个月时间。
西北国立工学院
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程院及私立河南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西北国立工学院,并于1938年11月举办开学典礼,校址仍设在陕西省城固县路坝天主教堂内。其中矿冶工程系由原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矿冶系和焦作工学院矿冶系成合并组建而成,为其时国内唯一一个矿冶工程系。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1938年)
当时矿冶工程系任殿元教授兼任主任,魏寿昆、张伯声、雷祚雯、马载之、李余庆、王子祐 、石心圃等教师任教。解放后,“矿冶系”更名为“采矿系”,侯运广教授任系主任。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1938年)
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那浴血奋战的年代、条件艰苦的大后方,集中了四所院校的教学力量,为国家不断输出高等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也为西安科技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北工学院学生庆祝解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内迁高校开始复员,国立西北工业学院因“办有成绩”而被保留。1946年3月,教育部指令国立西北工业学院回迁西安。但是由于西安校舍不足,校本部设在咸阳,分院设在西安早慈巷公字1号省立第一中学南院。1946年11月,矿冶工程学系随校搬迁工作结束,从此开始了咸阳办学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原北洋大学、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等学校复校,抽走了部分教师和图书设备,削弱了办学实力。尤其是内战爆发、政局动荡、经费物资严重缺乏等原因,这一时期学校办学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
创业维艰,曲折发展(1949年-198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院系调整
1952年—1957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经过了几次大的调整,在调整中也适当兼顾改变原有学校系科结构和地理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以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在一系列的大调整中,矿冶工程学系更名为采矿系,部分院系采矿专业的并入,使采矿系的专业更加单一,煤炭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进一步明确了采矿系的专业方向。
并入交通大学
1957年上半年,根据党的八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工作计划发展方针,在全国经济建设调整的同时,高等院校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1957年7月,教育部决定将西北工学院采矿系调整到当时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1957年9月,教育部、二机部、电力部联合发出“关于西安地区高等工业学校以及西北大学问题的批复”,正式下达了国务院的调整方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学院的纺织、采矿(包括新成立的地质专业)两系调入西安交通大学。至此,矿冶工程学系——采矿系结束了在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1938年7月—1957年7月)19年的办学历史,踏上了新的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办学征程。采矿系调至交通大学后,原归属采矿系的地质教研组分出,与西安动力学院及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研组合并组建了交通大学地质系,袁耀庭教授担任系主任,侯运广教授仍担任采矿系主任。
西安矿业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当时就曾提出过采矿系从西北工学院分出,单独成立以采矿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设想。1954年陕西省委根据陕西地区煤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虑在西安创办一所为煤炭工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学校。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未实现。
1958年7月,陕西省人委根据西北协作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煤炭工业在发展对培养科技干部的要求,以会办骥字第30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矿业学院”,同时组成了西安矿业学院筹备委员会。
50年代西安矿业学院(西院)校门
根据陕西省人委、高教局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地质两系全套设备物资(包括新设的矿山机电专业)并带既定任务(包括58年度设备物资、经费预算及原在校学生和本年度新招学生)调出”建立新校,以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干部学校为校址(煤干校搬回原煤田地质局),占地103亩。从1958年8月12日起,有关各方开始搬迁。当时由西安交大转来学生210名。交通大学招生到矿院报到的新生243名,另从交大转来教职工96人,设备费5万多元,中外书籍1万余册和部分教学、实验设备。这些由西安交通大学转来的师生以及设备、书籍等就是西安矿业学院成立时的基础。
1958年西安矿业学院大门
1958年9月15日,西安矿业学院开学典礼在西安市吉祥村矿院校址内隆重举行。省委有关领导,省煤炭工业局领导、西安交通大学领导等出席大会。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矿业学院宣告成立,隶属于煤炭工业部,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了校名,与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是当时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西安矿业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西北地区开始有了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有了第一个培养煤炭工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西安矿业学院毕业徽章
教学探索
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意见》指出各院校应搞好教育改革运动。遵照省委指示,学院投入了这场“教育改革”运动。当时开展“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学革命和学术思想批判、红专辩论等内容。
1958年9月陕西全省高校停课参加所谓的大办工厂、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被打乱。正常的教学活动已经被取消,劳动代替了教学。1958-1959学年第一学期的140天里,学院参加生产劳动最多的班,劳动时间为120天,参加生产劳动最少的班,劳动时间也有75天。
1959年3月,陕西省高教局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开始纠正当时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应以教学为主,围绕教学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学院积极贯彻会议精神,一方面抓紧讲课和补课,另一方面将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从1958年-1960年,学院组织的生产劳动、生产实习向工农业生产战线提供了10万多劳动日,直接支援了工农业生产建设。
1959年6月西安矿业学院男子篮球队
1958年底到1959年上半年,学院曾进行过当时特定条件下办学方式的尝试——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煤校、陕西煤干校合并。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探索。1959年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三校合并,合并后仍以“西安矿业学院”命名。1959年2月,合校工作结束,合校后的西安矿业学院设采矿、地质、矿山机电、矿井建设、经济等五个系。
随着合校后各项工作的进行和教学工作的展开,各种以前没有预料到或者估计不足的问题相继出现。由于违背教育规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引起教师、学生的思想动荡,致使学院的工作一段时间内徘徊不前。1959年7月,经陕西省人委批准,矿院、煤校、煤干校各自开始以原来学校的名义单独对外办公。
西安矿业学院画册
从1963年到1966年5月,学院在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强图书资料和实验室的建设;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体育工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和完善教学计划;抓紧教材建设;接收越南留学生。
第一次搬迁
1961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未经与煤炭工业部商议,决定将西安矿业学院校址,包括3万平方米的建筑在内拨给中共西北局党校使用。当时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只好决定将坐落在大雁塔十字一侧的西安煤矿学校迁往陕西蒲城县,西安矿业学院迁往西安煤矿学校校址。
这次搬迁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了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迁校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后虽经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可以扩建西安矿业学院,然而由于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资金短缺,基本建设无法正式铺开。扩建基本建设(北院)项目从1964年开始,到1966年完成教学楼三栋及基础部楼底层基础工程。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扩建计划被迫停止实施。
十年动乱
1966年四五月间,院党委根据省委的部署和有关指示,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结合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社论和文章,开展了对所谓“三家村”及黑帮的批判,并在干部中进行“左、右、中”的政治排队。
矿院新声
(1967年西安矿业学院文革筹委会)
1966年6月,省委派出由三人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学校,宣布与院党委共同领导“文化大革命”。工作组撤离后,“文化大革命”的矛头由声讨和批判“三家村”转向院内。此后,以“揭阶级斗争盖子”为名,在全院师生员工中进行大揭发,并点名批评了一些干部和教师,给一些干部戴高帽子游校事件日益增多,院党政机构实际上已陷入瘫痪获半瘫痪状态。
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大浩劫当中,全院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给受害人及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1976年10月,党中央执行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
第二次迁校
1970年前后,西安矿业学院发生了自建校后第二次迁校事件——学院被迫搬迁韩城,这次搬迁给学院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1969年全国一些高等学校相继被撤、并、迁、散,当时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缺乏必要的准备时轻率地指示矿院疏迁韩城。
搬迁韩城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大批图书设备被损坏、物资流失、损失惨重、人心浮动、业务荒废,尤其严重的是学校规划发展区被破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直接影响了学院以后的发展,使学校处于不得不处于分散建校的不利局面。搬迁韩城是“四人帮”摧残教育事业在学院的一个直接恶果。
拨乱反正
从1976年10月到1979年底,学院着重深入开展了揭发、批判林彪、“四人帮”罪行,清查与“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的运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清除“左”的影响,开始全面落实党的政策。
西安矿业学院1977年教育革命
积极分子大会(出席证)
在揭批运动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学院立即着手对教学秩序进行整顿,开始教学工作上的拨乱反正。1979年底,学院实现了工作重点向教学、科研转移,学院教学秩序、教学工作基本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状态。
1980年学院第四届党员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学院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1980年以后,学院教学工作开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却得了一定的成果。
深化改革,开拓进取(1988年-1998年)
1988年-1998年间,学院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可喜成就。
依据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学院的改革发展规模,全院各部门积极改革,大胆探索,逐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到1998年10月,学院在校本专科生共4074人,比1988年增加了85.6%,师生比达到1:10。十年间,学院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6820名本、专科毕业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1988年以后,学院根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把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作为改革重大步骤来实施。经过十年艰苦的努力,学院的本科专业从1988年的3个发展到1998年的11个。
顺应潮流,谱写新章(1998年-至今)
1998年9月起,学院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部署,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不再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之后学校紧抓“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西部大开发”、“高校扩招”等历史发展机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专业数量不断增加,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西安科技学院
1999年2月,为了准确反映学院隶属关系、办学方向及现实特点,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向陕西省教委提出将“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西安工业科技学院”的请示。199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向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的通知》。1999年7月6日,学院隆重举行了西安科技学院揭牌庆典大会。
西安科技大学
学院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完成由较强的专业性向多科性、综合性的过渡,2001年开始启动“西安科技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申报工作。200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西安科技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5月18日上午,西安科技大学揭牌庆典在临潼校区隆重举行。
截至目前,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9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西安科技大学以北洋工学院的采矿冶金科——矿冶工程学系为历史渊源,以国立西北工学院的矿冶工程学系——采矿系为前身,以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系、地质系和新设立的矿山机电专业及部分基础课教师为基础,以“西安矿冶学院”为校名。回顾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和建校60周年的发展历程,西安科技大学始终在峥嵘岁月里不断前进。
采编/邱丹丹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