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车间、写在现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是谢建新院士曾亲手写下的话语。在业界和学界,谢建新院士的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对于促进中国在金属材料加工领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产生了关键作用。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学者踏实求学的精神,还能看到一个爱国者拳拳的报国心。
独辟蹊径,敢为人先
对于谢建新院士来说,与金属结缘应该是在1978年。当时,他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后又前往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加工学系攻读工学博士学位。从国内走向国外,又从国外学成报效祖国,几十年风雨兼程,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相比于单纯做学问,谢建新院士始终坚持将科学与科技报国、服务社会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他一直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己任,致力于科学研究向生产力的转化。
早在1998年,谢建新院士就以其宽阔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预测到未来国家建设会非常需要铜资源,铜的价格会大幅上涨。而我国是铝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他提出了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的选题。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以超群的学术敏感和创新精神独辟蹊径,敢为人先。铜铝复合材料传统的方法是在铝棒外面包一层铜皮,将铜皮焊接起来,像包饺子一样,但铜铝结合质量较差。而他发明的方法是连铸成形铜管,同时往铜管里连续充入铝液,一步制备出高质量的复合坯料。
技术研发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面对困难,他以坚毅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大胆创新,最终发明了连铸过程固液界面精确控制成套技术与装备,解决铜铝复合材料连铸直接成形关键技术难题。
与国外产品相比,他研发的复合电力扁排和扁线界面结合强度提高10%以上,工艺流程缩短40%-60%、节能30%-40%、综合成材率提高20%-30%、成本降低30%-50%,有利于实现大规模替代纯铜产品,推动以铝节铜,缓解铜资源紧缺问题。
走在一线,反复检验
谢建新院士注重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推广应用研究,他一直强调科学研究要加强技术转化力度,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以科学研究推动技术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需要通过实践反复检验。
从实验室里的原理研究到产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负责工程化整体方案设计、关键设备设计,制定工艺试验研究方案,组织团队指导、参与设备安装调试和工艺试验研究。他注重培养年轻老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常教育年轻老师“搞科学的不能天天待在办公室,要多去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谢建新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勤恳耕耘,致力于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取得累累硕果。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他均取得系列突破,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
言传身教,教育桃李
对于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谢建新院士都亲自指导。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从课题选题到中期汇报再到毕业答辩,他都会认真听取学生的每一次课题进展汇报,更正实验细节,亲自修改每篇报告和论文。
相比于学术成果,他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他认为,学生选择课题要有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要从应用型课题中提炼科学问题,从理论型课题中寻找应用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他指导的学生研究的课题大部分都与工程实践相关,需要和生产一线结合,设备的设计、组装、维修以及调试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很多学生毕业后除了具备材料方面的知识,还掌握了机械电器等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他还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鼓励学生多去国外看看,以便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发现前沿问题。
现在,谢建新院士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教学骨干。很多学生都说:“读书时,谢老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给我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可见,除知识外,谢建新院士的为学态度对学生们来说也是十分宝贵的“一门课”。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