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远教授是我国现代矿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开创者。他长期从事结晶学、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对钨矿、富铁矿、铬矿、金矿等的矿床成因矿物学的研究,为矿山解决疑难问题及为找矿和远景评价作出了突出贡献。

萌生兴趣,毕生研究矿物

       1920年4月,陈光远教授出生于南京市,从儿时起,他就对自然科学有着十分强烈的兴趣。1939年,陈光远教授如愿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在校期间,他曾加入党的外围组织“群社”,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获得上海银行及资源委员会两项奖学金。1948年,陈光远教授前往瑞典,在乌普萨拉大学地质矿物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地质系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结晶矿物教研室主任,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成因矿物研究室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工作中,陈光远教授将精力都放在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引进、完善、发展和推广应用上。他认为,传统矿物学侧重于描述,但矿物是地质成因、找矿信息的载体,又是自然历史的产物,矿物组合与矿物种本身的形成过程记载了地质条件演变的历史。研究和提取这些信息,为地质成因研究与找矿勘探服务,是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中心课题。

       因此,50年代初,陈光远教授就从苏联引进了成因矿物学的学术思想,翻译介绍了矿物发芽、矿物发生史、矿物标型、矿物世代等一系列现代成因矿物学术语,这类术语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

学术贡献突出,获得高度评价

       在近40年的工作实践、理论探索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1987年,陈光远教授出版了专著《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全面反映了现代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内容,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内在联系,并系统提出了二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书中,陈光远教授对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作了重要的补充、创新和发展。如:开辟了矿物系统发生史研究的新领域,提出按不同层次和不同时空,分别研究矿物自然历史的方法,把矿物成因演化同地球历史的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成因矿物族的概念,传统矿物学分类是晶体化学分类,而成因矿物族则把矿物成因、矿物标型、矿物晶体化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类,从而提高了矿物学在成岩成矿研究中的作用;发展了矿物学填图,提出矿物学填图的发展史、理论基础、分类、方法、步骤、比例尺及实例,促进了矿物学研究在基础地质理论与找矿勘探中的应用等等。这些成果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陈光远教授在学术上的贡献获得了国外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1990年,俄罗斯著名成因矿物学专家格里戈利耶夫在称赞《弓长岭铁矿成因矿物学》一书时,表示这本专著“是矿床矿物学、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三位一体,这样的书在苏联也很少见”。

       俄罗斯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学术带头人尤什金院士也曾说:“陈教授在中俄都很有名,发展了成因矿物学的思想方法,是中国的格里戈利耶夫……他把俄罗斯学派与英美学派结合起来,21世纪该领域的主要发现将在中国产生”。

       1999年,前国际地科联主席W.S.Fyfe教授在对陈光远教授的悼词中写道:“当我们离开这个地球的时候,我们是否对国家及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而对于陈教授来说,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对我们的未来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个伟大的人。他所作的贡献永存!”。

涉猎领域广泛,穷尽一生探索

       除矿物学外,陈光远教授对岩石、矿床、地球化学、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学及物化探遥感等相关学科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地质观察时,他经常会以成因矿物学为纲,把矿物学现象与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位曾经参加第一届成因矿物学短训班的学员在总结中表示:“陈先生讲事物联系,讲演化、讲机理、讲事物本质。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好比是一根线,把其他许多学科像串珠一样,一粒一粒地穿起来了,一提此线,线上的串珠就都被提起来了。”另一位学员也认为:“过去对标本和光薄片只做一般描述定名,像开中药方子,而成因矿物学却给岩矿工作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是岩矿工作的必由之路。”

       50多年来,陈光远教授不仅自己在地质学上造诣颇深,还积极投身地质教育,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成因矿物学课程,并为研究生开设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课程,这一系列专业课对其他院校亦起到了开创示范与促进作用。50年代初,他与苏联专家一起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矿床矿物学研究生。1960年,他又开始招收研究生及中国外进修教师,并培养了大量矿物学人才,对我国地质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或许不难发现,有卓越成就的学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信学无止境,陈光远教授亦如此。他总是不断地以一个目标为起点去追逐另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他常说,任何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大自然无穷的奥秘与复杂的生产实践面前,永远都是小学生,就像在海滩上寻找蚌壳的孩子一样。探索与发现,寻觅与进步,在地质学这片“海滩”上,他一找就是数十余年。即使在重病入院后,他的病床床头也是放满了书籍和资料,在去世的前两天,他还打电话关心着中加合作项目的进展。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陈光远教授为学的精神将鼓励无数地质学人在探寻真理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