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是对北京科技大学的最好诠释。这所坐落于燕都故郡的学校,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最高学府,自建校起便引领着钢铁行业的发展。

66年春华秋实,北京科技大学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 一步步走到今天,一代代北科大人始终坚持着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精神品格。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旧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小,产量低,到1949年,钢铁产量仅有15.8万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钢铁成为那个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为更好地发展壮大钢铁工业,迅速培养专业的冶金人才,中央决定在京津地区分别建立钢铁、地质、采矿等独立的专门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就是为了满足国家对金属材料急迫的需求而成立。

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北洋大学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山西大学冶金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采矿和钢铁机械专业;西北工学院冶金系;清华大学采矿系采金属组等六所国内著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成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庶华、章守华、赵锡霖等一大批名师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一所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梦想的最高学府在这片古老的“满井村”安营落户。

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根据教育部安排,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立之初暂在清华大学办学一年,1953年9月23日,迁入新(现)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址。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采矿楼

“北大、清华、钢老三”是北京地区20世纪50、60年代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其中的“钢老三”指的就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它的发展也始终与国家钢铁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对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视。在1958年周总理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柬埔寨国王)也随行视察了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的“电渣炼钢炉”。这个炼钢炉子产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参观过后,西哈努克亲王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可不可以帮我们国家建成这么一个电渣炉子?我们国家小,这个小钢炉正合适。

     1956年在新中国首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柯俊教授主持的“关于钢中奥氏体在中温转变的机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获得第一个国家级奖励的成果。

北京钢铁学院

      1960年2月4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经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钢铁学院”这个名称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在此之前,中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还是以城市名字、或者园林名字来命名还没有一所大学是以一种产品的名字来命名的。这种命名法实际上是参考了前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的模式。与此相仿我国冶金部采用了“北京钢铁学院”这个名称。

1962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制作的

矿冶工人青铜塑像

那时,青年学生为建设新中国重工业,以能参加热火朝天的钢铁生产为荣耀,报考“钢铁学院”的学生相当踊跃,以能够被录取为荣。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养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任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

金属物理实验室的X光探伤机进行生产

1969年,随着林彪“第一号令”的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兄弟院校都面临着被外迁的命运。

 

幸运的是,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要继续留在北京办学”。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声援力挺,才使北京钢铁学院逃过了搬迁到外省的命运。

 

虽然没有外迁,但是北京钢铁学院在此期间也饱受动荡之苦。根据当时精减疏散的总精神,各校都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去了外地的干校,有的教师在干校一去达五六年之久,同样荒废、生疏了专业和教学。

文革时“延安公社”徽章

1978年9月,北京钢铁学院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1979年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定,开启“文革”后全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先例。1984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获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权

北京科技大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这一社会转型背景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更好地和世界接轨,调整专业设置,1988年4月22日,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译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USTB”,沿用至今。

更名后的北京科技大学将目光放得更加广阔长远,除了延续学校冶金、材料、矿业等传统强势学科,也在其他诸多领域,如机械、信息、数理、管理、环境、生态等方面探索发展。如今,学校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近十余年来,江泽民、李鹏、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北京科技大学的蓬勃发展饱含期许。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北京市市长、北科大校友刘淇在贺词中说:“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4年,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北京科技大学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在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北京科技大学走出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走出了许多在各行各业里成绩斐然的人。如今的北京科技大学正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进,不断谱写新的未来。

采编/邱丹丹

推荐阅读

【老照片】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

【老照片】“老水手出身的部长”——新中国首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