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德院士是中国大型钢铁企业中培养出的第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用钢铁锻造厚重人生的院士为中国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该领域的优秀工程技术专家。

两次选择,结缘钢铁

       王一德院士祖籍为浙江杭州,中学时就读于杭州第二中学。1956年,正值王一德院士高考时,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钢铁工业运动。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大炼钢铁”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最偏僻的村庄也有人在热情高涨地开炉炼钢。但是没有人想到王一德院士迷上了钢铁。

       那个时候,王一德院士的父亲是浙江大学的教师,很多人都认为他会选择浙大,但是又因为他成绩优秀,老师给他定下个目标是清华大学。就在大家揣测他更倾向于这两所学校的哪一所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出乎预料的抉择——他报考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这是王一德院士人生中的一次决定性选择,从此他便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金属加工专业,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

大学一年级的王一德院士

       在北京钢铁学院求学的日子是快乐的,时光匆匆,似乎转眼间就到了毕业季,此时已是硕士研究生的王一德院士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国内冶金行业内的研究生毕业人才屈指可数。经过考虑,他放弃了留校,放弃了南方老家,放弃了大城市大研究院,他选择的是太原钢铁公司,一个中等城市的中型钢铁公司,只因为太钢有中国惟一的冷轧硅钢生产线。冷轧硅钢是王一德院士研究生时的课题,从此,他在太钢一干就是40多年。

       在进入太钢后,王一德院士从最基层的工人做起,一直奋斗在太钢的生产科技一线,主要从事电工钢、不锈钢和轧钢工程科技工作。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不忘潜心研究,期间曾获得十余项省部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成果奖三项,为中国的不锈钢、电工钢事业和轧钢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畏挫折,以身许国

       在王一德院士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巨变来临。1970年,王一德院士在“文革”中住进“牛棚”,种稻田,挖山药蛋,接受“劳动改造”。整整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荒废掉自己的专业,他重新开始自己的科研工作,玩命地啃书本,找课题,奋战在现场。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他迅速在生产一线崭露头角。

       1978年,王一德院士重回太钢,担任了研究室代副主任,开启了他事业上的新篇章。他从技术员做起,从事最具体的技术工作,到担任课题组长,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专用材料试制任务,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通过试验,率先找出了冷轧取向硅钢硫化锰有利夹杂的成分控制和生产工艺规律,产品性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并为九十年代由他主持的太钢自主建成国内第二个冷轧硅钢厂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此外还创造性地优化了成分配比和选择独特工艺,完成了多种专用纯铁的研制,满足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新材料的需要。

       1985年、1988年,事业处于蓬勃发展期的王一德院士再次遭遇“危机”。第一次是1985年,一天,他在工作期间突然间休克,摔倒在水泥地上,半分多钟后才醒来。后来,经过仔细检查,休克的原因是低血糖,劳累过度。对这样的检查结果,王一德根本没当回事。

       第二次发生在1988年。那一年,太钢组织高工体检,别人做B超10分钟就下来了,轮到王一德院士时,40多分钟过去了还在反反复复地检查。医生最后在鉴定书上画了个大大的“?”号。接下来的检查带来了可怕的结果:3家医院都诊断他患了肝癌,第四家医院直接告诉他,他已是肝癌晚期,只能活3个月。

       在生与死的较量前,王一德院士还不忘事业,手术前打开办公室的柜子,告诉同事们:“我的资料都在这儿,你们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手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又奇迹般地回到了工作岗位,重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积累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前后译编了2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

扎根太钢,锻造人生

       王一德院士从背起行囊到了太钢那天起,就与太钢再也无法分离。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锈钢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迅猛增长,而国产不锈钢板材却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见此情景,王一德院士主张向国家申请立项,将发展不锈钢作为太钢崛起的重点工程之一。也正是这一重大决策,诞生了中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在王一德院士的带领下,肩负重任的科研团队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使太钢的不锈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一举进入世界不锈钢十强企业。

       作为太钢创造奇迹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王一德院士,先后取得了22项省部二等奖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其中5项获国家奖,10项获省部一等奖,7项获省部二等奖,大部分由他担任第一完成人。特别是在“九五”、“十五”期间完成的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太钢90万吨冷轧不锈钢改扩建以及150万吨不锈钢新工程冷轧项目,他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各项成果的影响日益扩大,王一德院士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想挖人的企业不在少数。对此,他认真地说:“去其他地方的机会确实很多,专职、兼职、顾问都有,但除了在母校北京科技大学、包头钢铁学院和太原科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博导外,其余的都拒绝了。我对钱财不是很看重,我的事业在太钢,除非有一天太钢不要我了,否则会一直呆在这儿。”

       对钢铁事业的坚守,对工作的痴迷,王一德院士锻造了属于自己的钢铁人生。如今虽然光环绕身,但他始终日夜奋战在钢铁第一线,潜心研究各种纷至沓来的新课题,为我国的钢铁事业发挥着融金铄铁的炽热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