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阳铁厂这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人们首先想起的是其创办者晚清名臣张之洞。但在汉阳铁厂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个人不能被遗忘,他就是中国钢铁冶金界先驱、中国近代钢铁专家、汉阳铁厂的主要开拓者李维格先生。
深受西学熏陶 立志振兴科技
李维格先生字一琴,祖籍江苏吴县,1867年出生于上海南市区,自幼家贫,无力读全日制学校,只能随父亲半工半读。随后,他就读于中西官商集资兴建的西学堂——格致书院,耳濡目染西方文化,遂产生了振兴科技报效祖国的志愿。19世纪80年代,他在亲友资助下赴英国求学,后留居满清驻英参赞李经方行邸,兼习法文。
李维格先生通晓外语,熟悉洋务,更有旅欧经历,归国后颇受洋务派赏识,授职候选郎中。1889年他随翰林院使美,第二年又随驻日公使李经方赴日,在此期间,足迹所处皆广寻其国政教术业,进一步了解西方及东邻日本的发展,搜集各国工业科学发展信息。那时国人学习西方,多注重政治制度及思想。李维格先生则与众不同,他也注重格致之学,称得上博学多才。晚清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就西学中颇能言理致通西学者,如此才人甚少”。
力改汉阳铁厂 铸就钢铁先驱
汉阳铁厂建成投产两年后,因靠进口外国焦炭,成本过高,又盲目引进设备,所生产的钢料含磷高易脆裂,销路日衰,经费日紧。招股集资的200万两经费已告用尽, 工厂陷入困境。
1896年前后,李维格先生受聘于汉阳铁厂,先后担任总翻译和工厂总办、公司经理等职务。为了摸清情况,找出问题,保证汉阳铁厂的利益,时任厂长的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派李维格先生出国考察炼铁新法并洽购设备。通过考察,他得知由于钢中含磷量高,超出了钢轨允许的含磷量,磷高钢铁冷脆,所以发生脆裂。回国后,1905年,他正式就任汉阳铁厂总办,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工作。
汉阳铁厂
经过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汉阳铁厂的钢铁质量明显上升,同时对产品质量制订了明确的规格要求和严格的检查制度。1914年2月,在意大利首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汉冶萍公司的钢铁产品获得最优等奖,并奖给李维格先生奖状一张。当时欧美行家均称汉阳铁厂产品为精品,上海各铸造厂家更是唯汉阳铁厂生铁是用。结果,销路日广,利润日高,1908年汉阳铁厂扭亏为盈,汉阳铁厂终于起死回生。
除此之外,李维格先生还投入到汉志萍公司的建设发展当中,并先后参与创立了安徽宝兴铁矿、湖南裕牲锰矿、汉口扬子机器制造等公司,其显著的功劳被世人铭记,被誉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先驱者之一。
兴办钢铁教育 培养科技人才
与此同时,李维格先生还在我国钢铁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897年,在到汉阳铁厂不到一年的时间,李维格先生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培养中国自己的钢铁人才的重要性,从而积极筹划在汉阳铁厂设立学堂,并亲笔拟定了《设立汉阳铁厂学堂章程》,对学堂的规模、功课、规章制度、开办经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拟议中国的第一所钢铁学堂的蓝图,弥足珍贵。其中彰显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其进步意义。
李维格先生接任铁厂总办后,得到盛宣怀同意后,在厂内办起了学堂,分设化算学堂、炼铁学堂、炼钢学堂和机械学堂四部分。首次招收12~14岁的学生30名,培养技术人才。汉阳铁厂学堂是中国培养自己的钢铁人才的第一所专科职业学校,在中国钢铁冶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维格先生铜像
在创办职业学堂的同时,李维格先生也将目光投向海外,他在汉阳铁厂曾聘用一批外国技术人员,既解决了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又通过配置助手的方法向洋匠学习生产技术,以加快中国人才培养。
1901年,李维格先生上书朝廷建议派遣留学生赴美国高校深造,以培养中国钢铁工业高级工程师。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选出南洋公学4名学生到旧金山大书院攻读冶铁、炼钢、机器、化学专业,这些人归国后都成为汉阳铁厂的技术骨干。在李维格先生培养的技术人才当中,后任汉阳铁厂厂长的吴健和大冶铁矿矿长的王宠佑都是钢铁发展的栋梁之才。
晚年李维格先生养疴于上海,仍大力支持教育。病逝前,他将其产业三分之一捐资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设立科学奖学金,有《海外纪事后编》一书传世。民国总理熊希龄对李维格先生印象极佳,称其“西学英文极通,品行也可敬”。
从理想到事业,再到教育,李维格先生在我国近代钢铁事业发展中的贡献可圈可点,这位钢铁巨匠值得世人铭记。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