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8月27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名单对外公示,共产生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其中地矿行业由一人入选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他就是有“新时期铁人”之称的王启民。
从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到原油5000万吨以上27年高产稳产,再到建设百年油田新实践,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各个时期,王启民始终奉献在石油科研一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地下储层很复杂的油田,甚至妄图用石油卡住我们的脖子。王启民在心底呐喊:“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1960年4月,大学尚未毕业的王启民便来到了大庆油田进行实习,在葡四井试油队当技术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不知不觉患上了风湿病,但他仍以铁人为榜样,与工人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搞会战,年底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
1961年8月,大学刚刚毕业的王启民便响应国家的号召,重返大庆油田,立志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从那时开始,王启民的命运就和油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探索油田开发规律也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课题。
油田刚开发没多久,为了探索地下油水分布规律,王启民和几个同事白天到井上观察、取材料,晚上分析比较,每天都忙活到后半夜,终于开创了“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非均质”理论。由此,油井的生命力旺盛了,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又呈批涌现了出来。“非均质”开发理论的形成,为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不断增长,趟出了一条注水开发的新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10年试验,王启民带领团队绘制出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揭示了油田各个含水期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他主持研究并提出“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让只有几十厘米厚的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公认的“不能开采的禁区”,实现了“变废为宝”。他主导的科技创新让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1976年实现上产5000万吨,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行列。
1991年初,王启民提出“三分一优”方案。这个方案很快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它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率不超过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八五”期间,大庆油田累计多生产原油610多万吨,累计增加收支150多亿元。
1997年7月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6周年座谈会上,王启民和其他17名同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共产党员最杰出的代表”。2009年,由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王启民被评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下,以王启民为代表新时期“铁人”精神有它更新更深的时代内涵。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