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发展质量、速度和活力,进一步研讨矿业科技发展前沿,探讨新理论、新技术,实现重点领域向高端的群体性突破,推进金属矿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15-17日在北京裕龙国际酒店举办“2018矿业前沿与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年会”暨“首届智能矿业国际论坛”。
矿冶园特推出走进“‘2018矿业前沿与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年会”暨“首届智能矿业国际论坛’参会专家”系列。
精神矍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识渊博。这是桂卫华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老师,他为学院的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作为我国工程院院士,他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50年8月,桂卫华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8年后,桂卫华上山下乡到湖北谷城县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丹江铝厂。1972年,他被推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毕业后即回到丹江铝厂当技术员。年龄的增长并没有阻挡住桂卫华追求知识的脚步。1981年,桂卫华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攻读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刻苦勤奋,并以全校研究生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1986年,桂卫华被公派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从事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的研究。在德国的几年里,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自动化控制方面的专业理论,阅读了大量的外文文献资料,这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
1988年,桂卫华从德国进修期满后回到学校,主要从事计算机过程控制、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同年,他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后又晋升成为教授。
2002年,中南大学进行学科调整,桂卫华出任由原来分属三个校区的四个单位组成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次年,国家启动了第九次学位点申报工作。为了能申报上学位点,桂卫华教授亲自带领学院申报材料写作组的同志连续几个通宵组织和论证上报材料,终于使得申报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已完成的专家通信评审中获得百分之百的全票通过的好成绩。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短短几年间,学院的硕士点从2个增加到14个,博士点从零到8个,在校学生人数从500人左右增加到7000多人,年进校科研经费从不到100万元到2000万元,获得了40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成果奖励,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培养了博士毕业生16人,硕士毕业生80多人。
对于这位尽职尽责的老师,有学生这样评价:“作为院长,他是特别忙的,但是当我们有问题去请教他的时候,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给我耐心的解答。而且每一次跟他交流,我都会受到很大的启迪,很佩服他广博的知识面和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感,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困惑,经他一点拨,我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他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能有这样的导师,我感到特知足,特幸福。”
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人才是桂卫华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就,与此同时,作为一名2013年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发展的贡献也是尤为突出的。
为了解决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能耗高、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系列化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他建立了有色冶金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可应用于大型锌冶炼电解过程的优化控制,降低吨锌电耗5%;他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等,降低电耗8.3%,提高成品率6%,确保了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精度;同时,他还研发了铜冶炼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使中国铜冶炼的技术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论文专著上,桂卫华成果颇丰:共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768篇,其中SCI收录211篇,EI收录676篇,代表性论著有《工业大系统控制》(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有色金属进展第十卷: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等。
奉献为中华,桃李满天下。在桂院士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勤奋治学的精神,还能看到那份将国家发展与自身发展紧密相连的责任,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读者朋友们如果想要对桂卫华院士提问,可以直接在这篇文章下留言,小编会尽力把问题带到北京并且向桂院士提问的!
采编/谢乐乐
推荐阅读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