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钢铁始建于1916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它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现在的鞍钢,依然是全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回顾鞍钢的老照片,可以窥见其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日军侵占 军备升级 初具规模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夺取了原由俄国控制的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于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作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

1909年8月,满铁派人对鞍山地区进行非法的秘密探矿,先后调查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等十余座铁矿山;发现鞍山地区是开矿建厂冶炼钢铁的宝地。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由大汉奸于冲汉和日本人镰田弥助出面,组建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兴公司”)。

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铁所。1916年7月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总局在奉天成立,资本14万日元,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实则由满铁全额出资。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   

鞍山制铁所一角

1917年4月3日,日本政府举行“地镇祭”,动工修建高炉,1917年振兴公司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东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对面山、关门山、小岭子、铁石山等8个矿区的开采权。

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建厂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

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1919年鞍山制铁所1号高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北全境。

1933年,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为日本法人,属满铁的子会社,社长为伍堂卓雄。昭和制钢所成立前与满铁签订了继续雇用原鞍山制铁所全部工作人员的协议,从而兼并了鞍山制铁所。

1936年6月4日,振兴公司将大孤山等11个矿区的矿业权租给昭和制铁所直接从事开采。

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钢所接管了振兴公司的产权债务。

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钢所办完了矿转让手续,彻底兼并了振兴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的连续生产作业系统。随着日本军备规模的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1941年,鞍钢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

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当时的鞍钢,已经是亚洲的一流钢铁企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窃取之后,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破坏极为严重。前苏联红军撤退后,在国民党统治的22个月当中,鞍钢总共只生产了9500吨钢。


回归人民  国家扶持 大放异彩


1948年,鞍钢回到了人民怀抱,迅速重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钢厂,当时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

1948年12月,恢复中的鞍山钢铁厂

1949年3、4月间有部分厂先后复工。1949年4月,鞍钢在邵象华等专家努力下恢复生产。鞍钢从沈阳、丹东等地接回保护下来的1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量才任用,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并做好遗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发挥这些人的技术特长。鞍钢生产能力到1949年底达到产矿石51万吨,生铁及钢分别为20万吨,钢坯50万吨,钢材30万吨。

为了解决设备紧缺问题,鞍山市发动了全市人民献器材活动。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献交器材1123种21万件。鞍钢4255名职工献出器材62400件,从而解决了鞍钢修复设备急需。接着又展开了生产立功竞赛等活动,促进修复进度加快。1949年4月5日炼出第一炉钢,6月又炼出第一炉铁水。

开工典礼现场

1949年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开工典礼,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年底基本恢复生产。

50年代的鞍山钢铁公司

1950年,全国各地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被调来支援鞍钢,中南、华南的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也被招来。这时期鞍钢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促使鞍钢恢复重建。

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1952年3月19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党组就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方针、速度与分布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集中全国力量,特别是技术人员,首先进行鞍钢的恢复与改建,争取迅速完工。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国力量,首先建设鞍钢》的决定。

     我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投产

1952年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

       一五期间鞍钢实现了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年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至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50年代的鞍山钢铁公司,钢铁产量一度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被誉为“钢铁行业的共和国长子”,可谓是风光无限。

1966年,鞍钢的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由1961年的317万吨、295万吨和211万吨,提高到460万吨、505万吨和267万吨。全公司精简了7万多名职工、医治了“大跃进”造成的创伤。1966年以后,鞍钢的生产建设事业也开始出现了回升并逐年增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开创了鞍钢生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70年3月22日开始,鞍钢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座150吨转炉在第三炼钢厂动工兴建,当年12月建成;1972年4月又动工兴建第二座150吨转炉,于1973年6月投产,标志着鞍钢工艺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持续发力 改革发展 焕发新颜


1978年9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视察鞍钢。

“鞍钢减人、减机构的设想,我看是好的。”谈话中,邓小平直截了当触及当时企业管理的弊端,并对企业党政机构和人员设置提出了具体意见,还强调指出:“现代化、自动化,人多了不行,人多了管理不好。日本年产六百多万吨,行政人员只有六百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 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 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 一句话,就是要改革,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

邓小平视察鞍钢期间的谈话,为处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鞍钢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从此以后,鞍钢历届领导都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头等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鞍钢立足自主创新,改造东区,兴建西区,建设新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改造之路,实现“旧貌换新颜”。

1978年,鞍钢的钢、铁、钢材分别比上年增加105万吨、102万吨和64万吨鞍钢进入了一个全面振兴的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到来,鞍钢向全国钢铁战线输送了5万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全国各地代培干部、技术人员、实习生11万多人,支援了全国10余个钢铁企业的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鞍钢已形成从采矿、选矿、炼铁、炼钢到轧钢综合配套,以及焦化、耐火、动力、运输、冶金机械、建设、技术研发、设计、自动化、综合利用等辅助单位组成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010年5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同意鞍钢与攀钢实行联合重组,设立鞍钢集团公司作为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7月28日,鞍攀重组大会在京举行。

2011年2月,鞍钢集团公司与英国斯坦科集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签署协议,成立鞍钢英国控股公司,联合收购英国USS加工中心。

2013年,鞍钢集团公司完成了集团总部和鞍山钢铁、攀钢两个区域公司的组建工作。此后,相继建立了金融、贸易、工程技术、信息产业、综合实业、化工等非钢产业板块,形成了鞍钢集团统一领导下的“区域子公司+非钢产业板块”管控架构。

2017年,鞍钢入选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鞍钢集团以2017年277.9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重返世界500强,位列榜单第428位,创历史新高。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如今的鞍钢仍充满了勃勃生机。

采编/王一心

 

   

推荐阅读

      

【老照片】“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本溪湖煤铁厂

【老照片】曾经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中福煤矿

【老照片】合并·发展——山东理工大学

【老照片】长沙锌厂:中国近代化炼锌厂先驱

【老照片】璀璨的黑明珠——山西大同煤矿

【老照片】曾经的中国最大煤矿——抚顺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