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钢厂的前身是汉阳铁厂,自诞生伊始,重钢就担当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它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钢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它历久弥新、自强不息,享有“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盛誉。


工业强国 铁血西迁仍铸就辉煌


重庆钢铁的前身是汉阳铁厂。1890年,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了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钢铁厂。张之洞认为,要想民族复兴,必须富国强兵,必须走工业强国之路。而钢铁工业,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和标志。汉阳铁厂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投资最多的企业,超过了580万两白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它的问世成为“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逼进武汉。1937年,国民政府军政部以“前方抗战需要,自行铸造钢件甚急……亟需借用汉阳铁厂”为名接收了汉阳铁厂,计划重新开炉炼钢以供军用。1938年2月7日,由于重镇武汉也朝不保夕,蒋介石颁发手令:“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3月底迁移完毕为要!”

为了完成搬迁任务,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下称钢迁会)正式组建,负责拆迁汉阳铁厂及武汉附近其他各钢铁厂的机器设备,运往重庆。然而拆卸的巨大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钢迁会工人轧钢

拆卸工作从1938年3月开始。工作人员冒着日机的轰炸,随炸随修,日夜不停,一直坚持到武汉撤守。在短短7个月的时间里,共从汉阳铁厂等处拆卸设备器材5.68万吨,占到整个西迁物资的半壁之重。

钢迁会百吨高炉

与拆卸相比,转运工作更显艰难。钢迁会先后征集雇佣了2艘炮舰、11艘海轮、27艘江轮、4艘铁驳船、17艘拖轮、218只木驳船、7000只柏木船。设备物资先由武汉西运,到宜昌后,换乘能走三峡的大马力轮船转载运川。在运输极为困难的川江航段,钢迁会采用分节转运之方式,通过在三斗坪、庙河、巴东、巫山、奉节、万县、涪陵、九龙坡等处设转运站,躲轰炸,斗险滩,然后将物资运送到大渡口。

该项工作从1938年6月开始,持续了1年零6个月,除被空袭炸毁2745吨物资外,其余均安全运抵。途中,23名工人被炸死,58人受伤。后来,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二战时期为英法联军保存了反攻德国的能力),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仅此一例。”

钢迁会对重要设备进行防空伪装

在组织设备转运的同时,钢迁会以重庆大渡口为厂址建设新厂。各项工程均由中国技术人员设计,到1942年各项工程陆续建成后,钢迁会拥有綦江、南桐两大煤铁矿基地和专用的铁路与水上运输系统,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业精英,鼎盛时期有员工15699人,钢铁产量一度占到抗战大后方钢铁总量的90%。除提供钢材供各兵工厂制造武器外,钢厂还试制、制造过飞机炸弹、迫击炮弹、德式磁质地雷、避弹钢板和卡宾枪用钢料等半成品武器,是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赞誉为“国之桢干”


走向建国 历经重创迸发新活力


1949年3月1日,钢迁会改番号为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1949年11月30日,五星红旗飘扬在重庆上空,阳光照射在大渡口的第二十九兵工厂。就在此前一天,这个民族工业的血脉,再次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溃退前决定对兵工厂进行有组织的爆破。工人们组织起来展开护厂斗争。他们用钢钎作为武器,与国民党警察搏斗;他们用钢滚抵门,阻止特务进入车间。

由于工人们没有武器,力量悬殊,工厂的交流发电所和百吨高炉等重要厂房、设备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厂里随处可见倒塌后的残墙破柱,到处弥漫着硫磺和焦木的气味。特务、残匪和反动会道门组织相互勾结,甚至叫嚣:“让你们10年也恢复不了生产。”这是一次悲壮惨烈的护厂斗争,18名职工在护厂斗争中英勇牺牲。 

老重钢火车通道

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二十九兵工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厂职工日夜奋战修复机器和厂房。到1950年4月15日,除了百吨高炉还在修理外,二十九兵工厂各场主要设备均已全面复工生产。 

1950年5月10日,重钢工程师潘继庆、金石声、邹承祖等人依据英制资料,以6400匹马力蒸汽机为动力机,利用1938年从汉阳铁厂迁来的800毫米轧机,在加工修补的旧辊上,用自炼的小钢锭,试制轧出85磅每码重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成功轧制出的第一根钢轨

1950年夏,毛泽东主席批准了邓小平政委签报的,由二十九兵工厂自己研制生产钢轨修筑成渝铁路的方案。1952年初,重钢承担了轧制成渝铁路所需全部钢轨的任务。同年5月19日,成渝铁路全线505公里所需重轨的轧制任务提前11天超额完成。为此,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派代表专程来厂颁发一等奖奖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部颁发的第一张奖状

“一五”时期,重钢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名列第三,在很长一段时间享有“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盛誉。

从解放后恢复生产时期到“二五”期间,重钢的企业管理、生产与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由重钢自行设计、生产的重轨,支撑了内昆铁路、天成铁路、兰新铁路等国内十几条铁路的建设;重钢人节衣缩食为抗美援朝捐献“一零一号飞机”;重钢的产品支援了武汉长江大桥、重庆大礼堂、重庆发电厂等重大建设;重钢生产的炮弹钢、坦克装甲钢、航空防弹钢、舰艇钢、火箭和导弹用超高强度钢等军工用钢材,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

与此同时,重钢的优质钢材运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用于生产和生活,为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国家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向全国100多个单位输送了8000多名领导人才和技术骨干。


自销钢材 绝处逢生的改革序曲


计划经济时期,重钢一直都是按国家计划要求完成生产,由国家统一调拨外销,结果超产部分在库房里越积越多,重钢面临着十分困难的生产经营局面。

1978年10月,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允许企业在国家计划之外自主安排生产,可以采购所需物资,多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在企业增收时可以提取不同比例的利润留成自行支配。重钢成为首批6家试点国企之一,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重钢充分运用扩大后的企业自主权,大胆突破“钢材是国家统配物资,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思想禁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销钢材的企业。自销钢材使重钢当年就获利1788万元,占到全年利润32.9%。同时,重钢根据国家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有关规定,将增产部分钢材销售国外,与香港维新贸易公司签订了对外贸易签订的第一个合同。

重钢投石问路的自销行为及实际效果,引起了钢铁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国有企业纷纷走向市场,使企业的适应性大大增强。


调整结构 迈出环保搬迁新步伐


在新的时期,在重庆经济建设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重钢,成为当地主要污染源,一度占据重庆主城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0%。虽然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集重工业、重化工污染于一身的重钢,始终无法摆脱污染大户的“帽子”。

2006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重钢迈出了整合矿石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实力的环保搬迁之路。重钢环保搬迁是重钢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战略转移,也是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组成部分。通过几年艰苦奋斗,一座现代化的钢城在长寿江南拔地而起。

2011年9月16日,长寿新区3号高炉正式点火烘炉,标志重钢长寿新区基本具备年产650万吨钢系统的生产能力,顺利了完成重钢环保搬迁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建成了中国重要的船舶用钢精品生产基地和长江上游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重钢迁往长寿后,新区已完全淘汰老区能耗高、装备水平低、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并且大规模使用循环能源与清洁能源。新重钢取消了全厂蒸汽管网和厂区铁路,实现了工业用水100%循环使用,废水零排放,废渣全量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全部实现高效回收利用,自发电率近80%、绿化率达32%。

环保搬迁后的重钢原址

2018年1月,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重庆钢铁厂入选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曾经的厂区如今仍在默默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采编/王一心

 

推荐阅读  

【老照片】“抗战煤矿”——南桐煤矿

【老照片】铜陵有色第一冶炼厂

【老照片】鞍山钢铁公司: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老照片】“南有汉冶萍,北有本溪湖”——本溪湖煤铁厂

【老照片】曾经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中福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