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冶金学界的泰斗和业界宗师,一生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求真务实,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冶金科学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就是我国著名冶金学及冶金物理化学家,魏寿昆院士。
弃商求学,远赴海外探真知
1907年9月,魏寿昆院士出生于天津市东门外南斜街一户衰落的商人家庭,家人为之取名寿昆,字镇雄。出于家庭传统,父母原本打算在他念完三年私塾后就从商做学徒,但年幼的他不愿放弃心爱的学业,随即产生了弃商求学的念头,并树立了读书学习的志向。经过和父母的再三协商,在祖父和三叔的支持下,魏寿昆院士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大的一个决定——弃商求学,这无疑改变了他之后的人生轨迹。
当时,为了节省在外用餐的钱和路费,魏寿昆院士选择了离家最近的育德庵小学,毕业后又考入了铃铛阁官立中学堂。每每回忆起少年时代求学往事,他常对别人说:“我家从来没有出过一位中学生。读私塾,学买卖,当老板,是祖辈走过的从商道路,(我)在家里闹了一场革命。”既然是家族中最为“与众不同”的人,魏院士极其珍惜自己的求学机会。当时在学堂里,学生们的数学、物理、化学、西洋历史、地理都是用英文原版书,这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能学到丰富的英语单词,奠定了良好的英语基础。
中学时期的魏寿昆先生
在1919年至1923年共四年的中学时期里,魏寿昆院士的学习成绩始终位列全班第一。1923年,在北洋大学入学考试中,他更是在千余名考生中取得第一名。1930年秋,魏寿昆院士又考取了天津市公费留德,并于次年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材料工艺科学系化学专业,1932年转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先后完成了特许工程师论文及工学博士论文。1935年夏天,在获工学博士学位后,魏寿昆院士又前往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进修。就这样,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魏家“第一个中学生,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出国留洋的人。”
投身冶金,潜心研究解难题
1936年,魏寿昆院士完成了海外的学业后便回到祖国,决心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多年来,他投身冶金事业,经过潜心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德国留学期间的魏寿昆先生
20世纪40年代,他针对高磷铁水,提出了小型贝塞麦炉的去磷程序以及贝塞麦炉与马丁炉双联的操作方法,指导小转炉脱磷。1943年,为了解决耐火材料问题,他进行了“四川白云石去钙提镁之研究”及“人造镁氧烧制镁砖的研究”,提出了利用二氧化碳选择性溶解去钙提镁的措施,还发明了“静置后处理法”,使氧化镁的纯度高达99.5%,符合制造高质量镁砖的要求,并阐明了提纯氧化镁的机理。以上研究成果均获得了经济部的三项发明专利。
1944年,为了从钼矿中提取金属钼和钼化合物,他开展了炼制钼铁及钼合金钢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利用钼矿的不同方案,如将国产钼矿先焙烧,再用湿法提取钼酸钠、钼酸铵及钼酸钙,以及在坩埚炉内用钼酸钙炼制钼合金钢等。这一思路比用钒渣、铌渣、钨矿、锰矿等在炉内还原冶炼合金钢的工作早近半个世纪。他还利用硅铁还原钼酸钙,得到了含钼40%的钼铁。与此同时又还原出纯度为94.67%的金属钼,这些成果均获得了经济部两项发明专利。
1972年,为了找出钢铁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中不同元素氧化和还原的定量规律,魏寿昆院士首次提出了“元素氧化转化温度”的概念——生成两元素氧化物的ΔG°线相交点的温度即是两个元素的氧化转化温度。他运用这一概念进行理论计算,对奥氏体不锈钢冶炼发展史的三个阶段(三种冶炼方法)进行了透彻分析,并指导了上海第三钢铁厂冶炼不锈钢过程中脱碳保铬工艺。
在学术方面,魏寿昆先生也成果颇丰。他已有5本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余篇,部分重要研究成果汇集在他所著的《冶金过程热力学》和《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两本专著中。其中,《冶金过程热力学》一书还于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教材优秀奖。
桃李成荫,从教育人八十载
作为学术界名流、教育界名宿,魏寿昆先生有多个头衔:政协委员、学会领导、高校教务长等,但他却表示,他最喜欢的称谓是“教师”。自1930年任北洋大学助教起,魏院士从教有80余年,课堂授课46年,先后在10所大学任教,共主讲过28门课程,为我国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教授、校长、两院院士、总工程师、厂长、经理等。现在,全国冶金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大多是魏寿昆先生的学生,堪称桃李满天下。
魏寿昆先生虽然已是成果累累,但他却不好名利,即便得到了盛名,也仍以平常之心相待。长期以来,寒门出身的魏寿昆先生始终保持着勤俭过日子的家风,还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贫穷时,他尽管节衣缩食,却仍安贫乐道;当上教授后待遇颇高,他却坚持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他的书房和客厅里,没有豪华时尚的摆设,有的只是古旧的书柜和书桌,摆满了书籍和资料。对于魏寿昆院士而言,藏书即为富,简朴即为足。以上这些特点,在魏先生的为人处世原则中也有体现,那就是:慈和、勤俭、不争、创新。或许正是这样平和的心态,才让魏寿昆先生成为了“百岁俱乐部”中的一员,并于百岁之际时身体依然健康。
魏寿昆院士曾说:“我是个读书人、教书人。除此之外,我都不是很懂得。搞不懂的事,我不会乱发表意见,宁愿多听、多看、多思,心里明白哪些事、哪些意见是对是错就足够了。”教书育人和发展冶金学科,就是他的人生意义及价值所在,而其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精神,则是我们后辈应当永远学习的。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