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工程界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的第七位获得者,他也曾主政一方,是中国第一位拥有“院士”称号的市长,他就是徐匡迪院士。从学界到政界、再到学界,他历经战略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冶金学家等多种角色,在中国工程科技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

       1937年12月11日,徐匡迪院士出生父母躲避日本人轰炸的逃难路上,那一天,日本人正在猛烈攻击中国首府南京,两天后南京沦陷。父亲给他取名抗敌,以激励其不忘“家仇国恨”。正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在徐匡迪院士的心中,国家强大始终是他成长成才的动力。

       1944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住了这片家园。当时,徐匡迪院士的一位老师说,你也不用一辈子抗敌了,我给你改个名字,叫匡迪吧,寓意“匡扶正义,迪吉平安”。从“抗敌”到“匡迪”,虽然名字改变了,但徐匡迪院士心中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时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计划,徐匡迪决定以国家最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并选择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从此,徐匡迪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

       1982年,徐匡迪院士作为我国第三批赴欧美公派留学生一员,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研究钢铁冶金技术。仅用2年时间他就完成了课题研究。目睹伦敦发达的市场经济后,他也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在帝国理工学院还选修了宏观经济学课程。

       1984年,作为拥有英国和瑞典喷射冶金技术专利的专家,徐匡迪院士被北欧喷射冶金公司聘为副总裁。在这家瑞典企业,他领导团队实现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将原本需要半小时的炉内精炼流程缩短至不到3分钟。2年后,副总裁任期到了,北欧喷射冶金公司希望他留任,不但开出高薪,还提出把他的夫人和子女接到瑞典,然而他拒绝了,决心积极投身祖国建设。

       徐匡迪院士长期从事电炉炼钢、喷射冶金、钢液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研制成功SGDF型喷粉罐并广泛应用,研究成功生产高纯管线钢的真空循环脱气喷粉技术。他的学术思想及其新技术,不但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被世界同行采纳及应用。

国内第一个院士市长

       回到上海后,在时任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的提名下,徐匡迪院士出任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之后又从上海工业大学调出,担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兼教委副主任。

       当时,朱镕基总理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他非常欣赏徐匡迪院士的爱国情结,在1990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访欧洲六国时,带上了他。在访问过程中,徐匡迪院士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使朱镕基总理大加赞赏。

       为了更好地发挥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决定让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划委员会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长。在当选市长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实力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时国内第一位院士市长。

       担任上海市市长期间,徐匡迪院士不仅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上海蓬勃发展,更以亲民、务实、儒雅的形象赢得了上海市民的爱戴。成功举办2001年APEC会议、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他以科学家的严谨、实干家的赤诚,创造了世纪之交上海的飞速发展。

2001年11月29日,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巴黎出席有关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的记者招待会

       他关注民生,治理苏州河取得成功。他关心发展教育,尤其关注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上海市第一所免费高中——久隆模范中学于2001年9月正式成立。作为久隆教育基金的发起人之一,从2002年开始,他就把自己每年的院士津贴全额捐赠给该基金。

       对于从学界到政界的角色转换,徐匡迪院士认为“这没什么”,从事工作的目的就是立志报国,努力学习每一个新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做好每一个岗位的工作。

勇挑重担的战略科学家

       2001年,徐匡迪院士离开了工作38年的上海,只身一人赴京,调任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次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这时的他,已经64岁。他说:“尽管已临近退休,但是在工程院,我还是小字辈儿,当时院里的很多院士都是我的老师、太老师,我要再一次做学生了。”

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颁发证书

       站在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殿堂,徐匡迪院士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家要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更要善于和跨专业的专家交流,研究共通的问题。任职期间,徐匡迪先后组织了先进制造业、城镇化、人工智能等多行业、跨领域的国家重大咨询工程,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徐匡迪院士正式卸任中国工程院院长。虽已不是院长,但他并没有停歇,而是依然发挥着一位战略科学家的作用,时刻关心国家未来工程科技发展,主持并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徐匡迪院士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高度认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根据中央要求,他又牵头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总体规划、三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等进行论证。同时,为论证在河北省建立雄安新区的可行性,他还组织专咨委和国内外专家对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数十次论证,完成了总体规划。

       虽然已经过了80周岁,但徐匡迪院士这个自称“退休了的老头”,还在继续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