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矿物加工,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漫天的粉尘,环境恶劣的矿山和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剂。实际上,“矿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粮食’,矿物加工就是为国家发展的提供足够的可使用的‘粮食’支撑。”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孙伟教授这样说道。

扎根一线的科研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

       作为一名党员,孙伟教授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真正为资源行业解决一些问题,为了解行业需求,必须能够融入一线生产生活。基于此,他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奔波在全国各地的企企业、实地矿区,调研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旨在科学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时候做工作调试一天就休息3、4个小时,但我们身为党员,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奋斗目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力上的辛苦就一定要忽略掉。”孙伟教授常常说道,“相比其他看似高大上的科学研究,矿物加工科技含量一点都不低,只不过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深入实际生产中调研,做更接地气的科研。”

孙伟教授(左)在昆士兰大学交流

       孙伟教授的研究以国家战略紧缺矿产为突破点,围绕矿物加工过程重大行业难题展开。最近三年,他就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为我国资源行业做出了贡献:发明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立体金属离子配合物捕收剂,使钨和锡回收率提高10%;发明了超细矿物强搅拌微充气疏水絮凝---微泡浮选技术,解决了风化型白钨矿、铜渣浮选等实践难题,并在五矿远景、大冶有色等大型国企实现应用;针对选矿废水中的COD、悬浮物和残余药剂,提出分质处理分级回用思想,利用尾矿、废渣、废酸碱等作为水处理剂,在栾川、凡口、西部矿业等大型矿山实现了低成本选矿废水的循环利用。

学科交叉是做好科研的基本要求

       “因为矿物加工这项科学研究有着它的特殊性,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运用,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多学科专业间的融合。”孙伟教授常常用人体消化类比选矿过程:人体消化过程的咀嚼、胃的蠕动相当于浮选时矿物的碾压磨碎过程,各种消化酶消化液相当于选矿时添加的药剂,而小肠吸收营养相当于选矿时的分离提纯。在闲暇时光,他也喜欢和其他专业老师讨论交流彼此最近的研究,谈一谈各自专业中有趣的问题,“闲谈就是一种相互启发。一句话便可能提供一种思路,一个难题就可能迎刃而解。”

       在一次项目攻关中,孙伟教授为解决“矿物浮选泡沫矿化效率”这个难题,他用生活中小孩子“吹泡泡”的游戏,最终发现了肥皂泡和浮选泡沫稳定性的共同点:加入类似于糖类的物质。用树胶这种类糖物质来改善泡沫的性质,这种方法在世界上实属首例。

       正是长期贯彻这种交叉融合各个学科优势的理念,孙伟教授的团队最终还成功的把矿物加工的理念运用于冶金提纯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颠覆性的锌溶液除杂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溶液除杂的效率和清洁性,最终技术形成成果转化。

       从事矿物加工20多年来,孙伟教授用自己的行动传达出一名党员的身体力行,努力使自己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个要求。他也收获了自己的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近三年共发表科研论文1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9篇;2019年完成3119万元科技成果转化……

       “相比西方,我国矿物加工在基础研究、清洁生产、设备开发还有智能生产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身为一个党员,要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和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好,才算得上合格。”孙伟教授这样说道。

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